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津城轶事
古大同寺
发表时间:2022-11-15     阅读次数:     字体:【

  津市西边林木葱翠的大同山,有一座基址宽敞、庙貌恢宏的古大同寺,此寺是九澧一带的名刹。乘车过澧水大桥往湘北公路驶出几华里,再转大同路三华里,便来到大同山脚下。抬眼望去,苍郁秀隽的环形山围着一个大山塘,水清如镜,草木馥郁,山鸟剪翅,啁啾欢唱,四周幽静、空旷,仿佛来到世外桃源。下车伊始,一行青石砌成的石阶映入眼帘,随石阶拾级而上,两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老松遒劲,桧析挺拔,繁枝遮天蔽日,灌木铺青叠翠,芬芳入鼻,生机盎然,不禁使你大口呼吸这山林清新空气,一吐闹市污浊之气。
  沿石阶登上半山,气势恢宏的寺门就展现在眼前。跨进寺门,便是过殿。过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四大金刚雕嘴鱼腮,鼓眼暴睛,盔甲闪亮,兵器在握,好一派凶恶之气。唯有韦陀手执金钢杵,甲胄鲜亮,面容英俊,似童子貌,以表其心纯洁。相传魔王夺如来佛之舍利子出逃,是韦陀将军杀死魔王,将舍利子追回,因此,韦陀又叫护法神,专门驱妖逐邪。过殿一进三间,两侧设有厢房,供和尚住宿用。走出过殿,便是一方天井,天井内设有假山水池,花木扶疏,一片芳香。天井两旁是膳房,供和尚用膳。走过天井,便来到大雄宝殿。只见飞檐点金,画梁耀目,四根大柱立在殿中,一派雄壮之气。殿柱后帏幔重叠,五色斑谰,中立巨大如来佛祖像,慈眉善目,金光闪闪。两厢有钟楼、鼓楼。钟楼巍然屹立,木楼精致,沿梯而上,顶楼处有硕大铜钟,一根木柱吊在空中作撞钟用。鼓楼高耸挺拔。古刹里每日晨钟暮鼓,诵经吟唱,一派兴旺之气。
  古大同寺从唐懿宗咸通年就开始修建,当时是做道场的寺庙。到了清光绪年又重修此寺。碑上记载:“广澄济祖开大同为九祖道场,直指人心同归于一。”“同归于一”就是大同,此为古大同寺名之来历。广澄又名广澄子,相传是黄帝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一日,黄帝出外求贤,来至山中,见广澄子便问,广澄子就给黄帝传道。从古大同的教派来看应属道家,可为何大同寺内又供韦陀、如来等佛家神灵呢?这个话题十分复杂,它牵涉到中国几千年的儒、道、释三教相融互补。中国的道教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为东汉张道陵所创,晋后又称张道陵为张天师。《中国道教史》载:“即如道教,其义理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因古大同寺所在地乃古楚之地。《国语·楚语下》载:“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所以,在“家为巫史”之地建起的寺庙,不可不融进巫文化。据南朝梁人刘勰《灭惑论》载:“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张陵就是张道陵,是天师道的创始人。相传张道陵是一儒生,东汉顺帝时,他生在巫觋盛行的巴蜀,奉老子《五千丈》为经典,创“五斗米教。”既然道教的始祖是巫教,那么佛教为何能进古大同寺呢?这要从汉明帝永平年佛教传入中国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巫傩文化渗透,佛教也打上了巫傩文化的烙印。滩人宗懔作有《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金刚力士逐疫,沐浴转除罪障。”还有《崇川竹枝词》载:“不知春草生多少,腰鼓声闻五百弓,细腰娘子大头僧,盲叟逐队跛足翁。”这里史料记载“击细腰鼓”者是扮巫傩的妇人,“戴胡公头及金刚力士”是巫傩扮的和尚。因此,《崇川竹枝词》说的“大头僧”便是佛教和尚。
  既然从南朝北起,巫教就融入了佛教,那么唐懿宗咸通年始建的津市古大同寺,出现巫、道、佛的综合形态,就不奇怪了,自以后若干年至古大同寺求神的善男信女,与其说是求道、求佛,不如说是求傩神,因为九澧一带所有寺观的神灵都衍化成傩神,一切以“还傩愿”的形式驱妖逐鬼,保佑百姓清吉平安。


 
上一篇:还傩愿
下一篇:雌雄井

Copyright © 2022- 津市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津市市孟姜女大道648号   联系人:周昊馨   电话:0736-4213756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72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