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我随团下乡演出,在当时属澧县的棠华公社的一间农舍大院,目睹了十分新奇的“还傩愿”仪式。首先的程序是报家门先安正堂,堂中三个彩色神门,红帏半掩,庄重肃穆。门内供三尊傩神,中门供青玄妙道傩神真君,男性,红脸。右门供五通五显华光大帝,妇性,白脸。案桌青灯数盏,烛火窜跃,壁影浮动。接着,一阵震耳的闹台声,鼓角声凝重、遒劲,伴和凄凉幽邃的嘶嚎声。第三道程序是巫傩求子,消灾。巫师头戴绣有“日”、“月”的法冠,身着宽大红袍,前胸绣金黄八卦图,手执八宝铜铃,骑板凳马,口中念念有词,驱鬼消灾。最后一道程序是唱勾愿歌,巫师唱道:
宣得清来道得明,判官提笔勾心愿。
当日许愿红笔圈,如今许愿墨笔填。
先勾年来后勾月,又勾日子共时节。
四只角里打一圈,圈过清青吉平安。
……
曲调用当地山歌咏叹,唱完,户主交钱,巫师再唱,此隆重“还傩愿”仪式算完结。
津澧一带流传的还傩风俗,乃是古楚昌炽的楚文化遗风的延续。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黄河上游的古代蚩尤和黄帝的大战。当时,蚩尤被杀,残部便逃往三苗一带,今为湘鄂之地。《史记》注:“左洞庭而右彭蠡。”春秋时为三楚。《汉书》注:“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津澧一带乃楚之腹地,春秋时楚国的巫觋是诸国中之佼佼者。韦昭注《国语》云:“巫觋,见鬼者。”楚人将鬼与神合为一体,相信巫觋将社会治理得尽善尽美。楚庄王令大巫师法真与弟子张五即在巫山设坛求雨,果真下了一整夜雨,臣民信若如神。楚三闾大夫屈原作《九歌》,便是祭祀鬼神的乐歌。《九歌》程序有布坛迎神、降神、酬神、送神几个过程,与当今津澧一带楚地遗风“还傩愿”十分相似。
既然巫觋是楚文化之核心,那傩与巫有何联系?巫术,是人类最早的一种信仰,比宗教还早。据西方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的研究,在宗教形成之前,人类已经有了巫术信仰和巫术活动。傩,起源于三苗国对颛顼帝四恶子的报复。傩,也叫驱傩,大傩,亦为先秦楚地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续汉书·礼仪志》载:“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鬼于楚中。”综述了汉代宫廷中的傩神十二兽。明末思想家方以智在诠释傩神时指出:“傩神凡十二,皆使追凶恶。”
傩神与巫神同是为楚人驱疫的神灵,借以抚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几千年来,津澧一带的百姓将古朴庄肃的“还傩愿”楚俗一代一代传下来,并将傩神称谓傩愿菩萨,许愿、勾愿(还愿),以寄托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津市至今还存的“还傩愿”是三千年楚文化的“活化石”,异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