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雄踞在澧水下游南岸,青苍叠翠,雄奇秀美。晴日,它又似一位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这就是澧州八景之一的关山烟树。《直隶澧州志》载:“是山崛立,上有云气一缕,即雨,万本千木,有蔚烟岚之中。”关山西起九澧支流之一的道河河口,东到皇姑山。皇姑山是以明永乐年间,华阳王朱悦耀的妃子徐氏葬此山而得名。徐氏是明代开国大将军徐达的孙女,徐氏为皇姑,所以此关山尾峰便叫皇姑山。关山绵亘有四五里,与皇姑山一壑之隔的西峰有一中武当道观。道观前面有两口水井,清代和民国所撰《澧州志》载:前有二泉,不盈不竭,左清右浊,间尺许,不相混,人呼雌雄井。”既然雌雄井已载入史料,想必当初特别有名气,平生最喜爱家乡文人景观,凡有之,便一一考察。仲秋之日,金风送爽,北雁南飞,关山秋色斑斓,霜叶如醉,显得丰富、深沉,我兴致勃勃登上关山。
爬上西峰之颠,一座宏伟的殿阁映入眼帘,只见寺观恢宏,重檐飞阁,殿宇巍峨,甚是气派。观门门楣上有匾书“中武当”三个秀峻奇拔的大字,进得观内,白墙粉壁,画栋雕粱,金钉朱窗,耀眼夺目。宝殿正前供有真武祖师塑像。据津市民间文艺家葛乐山老师介绍,真武原来的名字叫元武,是净乐国王的儿子,从小就有神法,到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到了宋代,才改成真武。我查史料得知,道教在南北朝就开始盛行,南北天师道及茅山宗业已形成。道教的理论体系是东晋的葛洪创建的,他在《抱朴子.内篇》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山延年,禳邪却祸,属道家。”他在《枕中书》说:“昔二仪粉,溟辛鸿蒙......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盘古是楚巫傩之祖,葛洪在创立道教时,把傩神文化业囊括进来了,可见楚巫傩文化的渗透是多么宽泛。因此,中武当道观的真武祖师也成了湘楚的傩神了。
中武当道观在其1958年“大跃进”时。曾被毁。据老人讲,解放初期,中武当道观的建筑规模比古大同寺还要气派。中武当有前殿、正殿、后殿、藏经阁。前殿的左右两厢置有钟鼓楼。穿过前殿,中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廉洁”二字,传说是宋理学家朱熹的手迹。“廉洁”除了当今不损功肥私,不贪污的解释外,道教的解释还有清心寡欲的意思。正殿又叫祖师殿,供真武祖师像,全身用青铜铸成。正殿中还挂着一副木刻对联。上联写:“利索名缰,笼络多少好汉。”下联写:“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这正与道教的宗旨一致。后殿还供有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的塑像。殿后就是藏经阁,里面有历朝道家经书。
最令游客注目的就是殿前的雌雄井。20世纪80年代雌雄井里的泉水已剩不多,但见二井周围残岩断垣,枯草丛生,秋风扬尘,萧杀万般。想起昔日雌雄井如何清亮美丽,不由人无限感慨。听老人言,雌雄井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壮观。雌井在左,雄井在右。雌井内的水非常清亮,而雄井的水却那么浑浊,更奇怪的是下大暴雨后,两口井的水总不会漫出来,再干旱的天气,两口井内的水也不会干竭。游人来到井边总要喝上几口井水,据说可以消灾治病。这也许是因井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那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井水为何盈满呢?据老人讲,当时,道观四周古木参天,草木丰茂,野花馥郁,一片生机,由于树木、植被保护了水土,使雌雄井的井水常年不竭,蔚为奇观。但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狂热的人们砍光了中武当周围的树木,雌雄井里的泉水便日渐枯竭。更有甚者,“文化大革命”时为修建津市果园小学,竟拆毁了中武当道观的殿宇,许多珍贵的文物被破坏,一块块珍贵的雕栏画檐、方砖、琉璃瓦被拆走,只剩一片废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市道教协会和有关单位倡导下,许多善男信女捐资,重修了中武当道观,但重修的中武当远不及古时中武当道观辉煌、气派。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对珍贵古文化保护意识是否能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