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湖南津市涔澹农场青龙嘴修堤工地上,一处元代金银器窑藏被发现。金银器出土时沾满泥土,有的已被挤压变形。窑藏中计有金器6件,银锭2件,其中2件八棱龙凤纹双耳杯和花果金簪于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现介绍如下,与同好共赏。
八棱龙凤纹双耳金套杯,共2件。其中一件(图1)通高6.3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3厘米,重95克。金器以黄金制成,敞口呈八棱形,内外两杯相套。内杯口沿外卷,圆底,高3.2厘米。杯内有墨书痕迹,字迹模糊不清。外杯平沿,口沿下累刻一圈回纹,上腹八棱形,饰对称双耳,下腹内折,底腹圆,焊接喇叭形圈足。纹饰以模印为主,局部錾刻。八棱之间凸起框内分别模印花卉、龙凤纹。龙作盘曲状,毛发向上飘拂,口皆张,龙鼻上卷,背錾刻点状纹。凤作飞舞状,嘴如鹰勾,翎毛飘扬,凤翅舒展,凤尾舞动,仿佛在凌空旋转翱翔,栩栩如生。该器物纹饰华丽,造型高贵典雅,应为元代达官显贵使用之物。
另一件,通高6.7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厘米,重96.7克。器形、工艺与前件同,纹饰略异。金杯口沿下錾刻一圈棱形纹,两耳饰龙纹,两眼圆睁,鼻硕大,面目狰狞,下面錾刻卷草纹。凸起框中龙生双翼,作口吐宝珠状;龙头略圆,鼻上卷;龙身錾刻脊线。凤颈翎毛向上飞舞,勾如鹰嘴,给人以凶猛之感,似乎在表现蒙古人粗犷骠悍的游牧性格。
花果金簪(图2),通长15.8厘米,最宽1.1厘米,重9.7克,柳叶形,顶端叉开,两端向下卷成小圆圈,两组花果并联焊接于簪上,花果皆为空心,由一根卷曲细金丝穿起。主要纹饰为藤穿花卉,棱形瓜果、石榴等,簪体錾刻细点线卷草纹。该簪制作精湛,纹饰华丽雅致,为不可多得的元代金银器制品。
金插花,通高2.5厘米,宽10厘米,重7.8克,呈扇形,外缘饰五行凸起的联珠纹,内缘镂空,两端饰以梅花,加以蔓草、流云纹烘托出中间一吉祥图案,构图巧妙,工艺精细。
金凤簪,长9.4厘米,凤首宽3厘米,高1.6厘米,重8.6克,圆锥形,端饰凤首,凤颈翎毛迎风飘忽,形态逼真。簪体錾刻细线和卷草纹。
叉形金簪,长13厘米,重4克,圆柄,上端叉开,其中一支残,柄上饰几何形纹,顶端嵌七根圆弧状金丝。
银锭(图3)2件,长8.7厘米,首宽5.6厘米,腰宽2.7厘米,腰厚1厘米,一件重295克,另一件重288克。束腰式,表面微凸,其中一件表面有“王信”戳记,底及侧面有许多气孔。
综上所述,根据器形和纹饰分析,这批金银器应是元代的遗物,银锭形制及戳有银铺记号的特点,与江苏吴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吴师孟墓出土的银锭相同。金凤簪、花果金簪、叉形金簪、金插花和湖南临澧县新合出土元代窑藏器物属同一类型,2件金杯的造型,工艺继承了宋代金银器的特点,但在纹饰上显得较为繁缛。龙凤是我国历代工艺品中常见的纹样,而元代的龙凤纹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往往是装饰成为足踏卷云,颈毛飘拂,作飞舞姿态,显得很有生气。元代的龙凤纹也反映他们民族特征,威猛的雄姿、叱咤风云的气质,这是蒙古人个性最好的写照。津市出土的金器上龙凤纹就具有这种风格,另外这批金银器上的卷草纹、回纹、联珠纹、卷云纹、花卉纹都是元代广泛采用的。工艺上则使用了模印、錾刻、掐丝、锤碟、焊接等传统工艺。通过综合分析,津市青龙嘴窑藏出土的器物的时代应属14世纪。
201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