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地理三》:"隋澧阳郡。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澧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澧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澧州。领县四:澧阳、安乡、石门、慈利。"
此文主要录自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七四,另检索了新、旧《五代史》及万历《湖广总志》、万历《澧纪》等史料,增补了五代刺史考述。余体例同《唐、五代朗州守丞考》一文。
唐刺史:
裴怀感武德、贞观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东眷裴氏:"怀感,澧州刺史。"其同祖从兄弟怀节,贞观十七年(643)为洛州刺史。《全唐文》卷三六九元载《冀国公赠大尉裴冕碑》:"曾祖澧州刺史讳怀感。"嘉庆《湖南通志》卷六七称裴怀感为高祖朝澧州刺史。
冉仁才贞观六年(632)至贞观十一年(637)
《全唐文》卷二二八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实)神道碑》:"烈考天水郡果公讳仁才.秩金紫光禄大夫,婚皇室汉南县主,泾、浦、澧、袁、江、永,凡六州刺史……公即果公季子……享年七十有一.证圣元年(695)二月十日寝疾终于官舍。"四川万县唐墓中残墓志有:"贞观六年(632)除澧州刺史,十一年(637)迁袁州刺史……服阙除陵州刺史……迁永州刺史。"等文,据考证,是即冉仁才墓志(见《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四川万县唐墓》)。原简报中"袁州"之"袁"未释出,经放大拓片辨认,为"袁"字无疑,故补正。
张亮贞观十一年(637)任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贞观十一年(637)功臣世袭刺史诏:"相州都督府长史、鄅国公张亮可澧州刺史,改封郧国公。"
李元则贞观十七年(643)至永徽三年(652)
《旧唐书》本传:"(贞观)十七年(643),拜澧州刺史。更折节励行,颇著声誉。"《旧唐书·高宗纪》:"永徽三年(652)四月甲午(初七),澧州刺史、彭王元则薨"。
王景肃高宗时
《全唐文》卷五〇〇权德舆《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端)神道碑铭并序:"曾祖景肃,皇澧州刺史……(公)乾元己亥(759)奄至大病。"
宇文钧咸亨二年(671)任
《澧纪》卷五:"宇文钧,咸亨辛未(二年,671)任。"
李诱高宗末
《旧唐书·李元庆传》:子诱,"官至澧州刺史。永淳中,坐赃削爵"。
邓玄挺光宅元年(684)任
《旧唐书》本传:"则天临朝,迁吏部侍郎,既不称职,甚为时谈所鄙……坐此左迁澧州刺史。在州复以善政闻,迁晋州刺史。"
李炅约垂拱中
北图藏拓片《大唐故江王息故澧州刺史广平公夫人杨氏墓志》开元十九年(731)六月十九日:"唐祚中缺,宗族迁播,公谪南陬,敕降西掖,爰及外氏,命离夫人。"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江王房:江王元祥有子广平郡公炅。又据《旧唐书·李元裕传》,炅过继于元裕为嗣。
娄蕰天授二年(691)任
淳熙《严州图经》卷一题名:"娄蕰.天授二年(691)八月十日自澧州刺史拜。"
尹子产中宗时
《元和姓纂》卷六河间尹氏:"子产,澧州刺史。"按其同祖从兄元凯.大足元年(701)与修《三教珠英》。
高智静开元中
北图藏拓片《大唐吏部选彭城刘君故妻高氏墓志铭并序》天宝八载(749)六月九日:"君讳娩,字温,渤海蓨人也……祖应,皇进士及第……父智静,皇朝议大夫,荣、礼(应为"澧"之讹,唐代无"礼州")二州刺史,删定格式,中外□□。"高氏天宝五载(746)卒,春秋三十四。按智静开元七年(719)在大理司直任,上《开元后格式》,见《新唐书·艺文志二》。
崔昙约开元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博陵安平大房崔氏:"昙,澧州刺史。"乃长安令崔综之孙,武后、中宗时宰相崔玄暐从弟,当为开元中人。
沈万石开元中
《元和姓纂》卷七吴兴县沈氏:"澧州刺史沈万石称:彦后。"《郎官柱》户部员外有沈万石,在班景倩、严岩后,薛将茂、张昭命、韩朝宗前,约开元中人。
韦潜约开元中
《元和姓纂》卷二东眷韦氏郧公房:"潜,澧州刺史。"乃武德初虞州刺史义节曾孙。
赵良弼约天宝、至德间
《山右石刻·七》有《唐陕华庐澧抚越广等州刺史御史中丞岭南浙东两道节度使赵良弼碑》,颜真卿撰。按上元元年(760)十月,赵良弼由庐州刺史迁越州刺史、浙东节度使,见《旧唐书·肃宗纪》。
崔瓘(崔灌)约乾元元、二年(758、759)
《旧唐书》本传:"累迁至澧州刺史……居二年,风化大行。"《册府元龟》卷六七三:"崔灌为澧州刺史……二年风化大行……代宗宝应二年(763)优诏特加五阶。"《全唐文》卷三八三元结《崔潭州表》:"乙巳岁(永泰元年,765),潭州刺史崔瓘去官……公前在澧州,谣颂之声达于朝廷,褒异之诏与人为程。"(按:崔瓘潭州刺史离任与卢昂卒岁同,崔瓘应为卢昂的澧州前任。瓘任两年,则崔瓘刺澧当在乾元元、二年)。
卢昂上元元年(760)至宝应二年(763)
《旧唐书·卢商传》:"祖昂,澧州刺史。"上图藏拓片《唐故中大夫澧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范阳卢府君(昂)墓志铭并序》:"擢隋州刺史,改澧州刺史,治四岁而盗息民阜,俗欣所戴。及符节受代,属时难俯定,国步犹梗。……以永泰元年(765)六月十八日倾背于郡之东郭别墅,享寿七十。……遂即其地而权窆。……以大和三年岁次己酉(829)冬十月廿六日,奉迁我王父王母合袝于河南县金谷乡焦古村礼也。"(按:卢昂受代时正值国乱,宦官程元振擅权,所谓"国步犹梗"。应在澧州蛰居两年后死去。)
裴冕广德元、二年(763、764)
《旧唐书》本传:"代宗求旧,拜冕兼御史大夫,充护山陵使。冕以幸臣李辅国权盛,将附之,乃表辅国亲昵术士中书舍人刘烜充山陵使判宫。烜坐法,冕坐贬施州刺史。数月,移澧州刺史,复征为左仆射。"《旧唐书·代宗纪》:"宝应元年(762)九月丙申(二十日),右仆射、山陵使裴冕贬施州刺史。""数月"后移澧州刺史应到广德元年。又:广德二年(764)二月"戊寅(初十),以澧州刺史裴冕为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东都、河南、江南、淮南转运使"。《全唐文》卷四五二邵说《代郭令公请雪裴仆射表》:"伏见澧州刺史裴冕明允忠肃……程元振忌其直道刚方,遂加诬构,贬谪荒裔,天下称冤。"《旧唐书·代宗纪》:"广德元年(763)十一月辛丑朔(按:查《二十史朔闰表》,广德元年十一月朔日为庚子,而辛丑为初二),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蕃寇犯京师,罪由程元振,请斩之以谢天下。上甚嘉纳,以元振有保护之功,削在身官爵,放归田里。"程元振倒后,裴冕起复。
【周智光】未之任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二年(767)正月"壬戌(十一日),贬智光为澧州刺史"。"甲子(十三日),周智光帐下将斩智光并子元耀、元干三首,传之以献"。
崔瓘(崔灌)永泰元年(765)至大历四年(769)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四年(769)"秋七月己巳(初四),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全唐文》卷四一三常衮有《授崔瓘自澧州刺史除湖南观察使制》。又卷四九八权德舆《唐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崔公神道碑铭并序》:"烈考灌(瓘),再为澧州、潭州刺史,以御史中丞领湖南观察使。"由此知崔瓘曾两任澧刺、两任潭刺。(按:崔瓘或继裴冕之后再次刺澧,又逢周智光刚除澧州即遇害,故任至大历四年改刺潭州。)
杨子琳(杨猷)大历四年(769)至大历九年(774)
《新唐书·崔宁传》:"(杨)子琳者……朝廷以其本谋近忠,故授峡州刺史,移澧州镇遏使。后归朝,赐名猷。"《全唐文》卷七三〇温造《瞿童述》:"大历四年(769),西川溃将杨林("杨林"应即杨子琳)为澧阳守。"《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770)四月,"澧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臧)玠"。六年(771)四月"己未(初三),澧州刺史杨子琳来朝,赐名猷"。九年(774)正月,"澧朗两州镇遏使、澧州刺史杨猷擅浮江而下,至鄂州。诏许赴汝州,遂溯汉而上,复、郢、裴等州皆闭城拒之"。
薛伯高约大历十二年(777)前
《全唐文》卷四一二常衮《授薛伯高少府少监制》:"敕前澧州刺史薛伯高……可守少府少监。"常衮宝应二年(763)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永泰元年(765)为中书舍人,大历元年(766)迁礼部侍郎,仍为学士.大历十二年(777)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此制最迟在大历十二年(777)前作。则薛伯高任澧州刺史当在大历十年(775)前后。
李泌大历十四年(779)至建中二年(781)在任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四年(779)正月"壬戌(二十一日),以楚州刺史李泌为澧州刺史"。《旧唐书》本传:"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及谢恩,具陈恋阙,上素重之,留京数月。会澧州刺史阙,衮盛陈泌理行,可检校御史中丞.充澧朗峡团练使,重其礼而遣之。无几,改杭州刺史,以理称。"《舆地纪胜》卷七〇澧州风俗形胜:"城乃李邺侯改筑。"注:"唐戎昱《新城颂》,在建中二年(781)。"又云:"虽崇澧城,不劳澧人。南楼峨峨,下压清波。"注:"同上。戎昱此颂为刺史李泌作。"知建中二年(781)李泌尚在澧州刺史任。
卢杞贞元元年(785),改别驾
《册府元龟》卷三一七: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裴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奏,遂授澧州别驾。"《澧纪》卷五亦系卢杞于"别驾"下,谓:贞元"乙丑(元年,785)任。"
阎寀约贞元元年(785)至贞元七年(791)
《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阎贞范先生碑》:"先生名寀……拜汝州刺史……改澧州刺史……星岁七稔……转吉州刺史……乃上言乞以皇帝诞庆之辰,度为武陵桃源观道士……贞元七年(791)十一月三日,顺化于钟陵宗华观。"《全唐诗》卷一九一韦应物《东林精舍见故殿中郑侍御题诗追旧书情涕泗横集因寄呈阎澧州冯少府》。阎澧州,当即阎寀。东林精舍即东林寺,东林寺位于庐山北,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而九江市唐代属江州。据《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八韦应物于贞元元年(785)至三年(787)任江州刺史,与阎寀任澧州刺史年代吻合,因而该诗应写于韦应物任江州刺史期间。
庾何贞元中
北图藏拓片《唐朝散大夫前行尚书司勋员外郎柱国苗绅妻故新野县君庾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咸通五年(864)六月十八日:"祖讳何,皇尚书兵部郎中、澧州刺史……父讳叔颍,皇秘书郎。"夫人卒咸通四年(863),享年四十八。按庾何大历末为黜陟使,见两《唐书·崔论传》,朱泚反时逃山谷,不臣贼,终兵部郎中,见两《唐书·庾敬休传》。
崔倚贞元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博陵安平第二房崔氏:"倚,澧州刺史。"乃乾元中同州刺史崔伯阳子。
韦彤贞元中
《元和姓纂》卷二东眷韦氏阆公房:"彤,澧州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同。按其父元诚,范阳郡仓曹参军。《全唐文》卷三九二独孤及有《唐故范阳郡仓曹参军京兆韦公(元诚)墓志铭》,为安禄山所杀,永泰二年(766)葬。
杜伦约贞元中
《元和姓纂》卷六京兆杜氏:"伦,水部郎中、澧州刺史。"《金石补正》卷七二《唐故同州司兵参军上柱国京兆杜府君(行方)墓志铭并序》大和七年(833)十一月二日:"曾祖讳元志,杭州刺史……烈考讳伦……历宪闱郎署,而后出分符竹。公即澧州储君之长子。"大和七年(833)卒,享龄六十。按杜伦贞元十二年(796)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宣武节度判官,见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
宇文邈约贞元中
《匋斋藏石记》卷三四(《金石补正》卷七六)《唐秘书省秘书郎李君夫人宇文氏墓志铭并序》咸通八年(867)八月六日:"祖邈,皇任御史中丞,左迁澧州刺史,赠太尉。父瓒,见任右散骑常侍……夫人……咸通甲申岁(五年,864)因丞相今宛陵杨公媒适陇西李郴,任以内事……明年(咸通六年,865)郴改长安尉……又明年(咸通七年,866)春夫人得疾……是岁丁亥(咸通八年,867)夏四月辛卯(二十二日),享年叁拾有壹。常侍公哀恸致疾。"《全唐诗》卷二八七畅当有《南充谢郡客游澧州留赠宇文中丞》,作于畅当离果州时,当即宇文邈。贞元十三年(797)中丞宇文邈,见《旧唐书·郑余庆传》。
颜防贞元二十年(804)任
嘉泰《吴兴志》卷一四郡守题名:"颜(讹作"顾")防,永贞元年(805)四月自澧州刺史授;除常州刺史。《佛祖统记》作贞元二十年(804)。"
裴汶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
嘉泰《吴兴志》卷一四郡守题名:"元和六年(811)自澧州刺史授;八年(813)十一月除常州刺史。"
张署约元和八年(813)
《全唐诗》卷三五一柳宗元有《同刘二十八院长(禹锡)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署)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褒德符新换"注:"自虔州迁澧州。"施子愉《柳宗元年籍》谓此诗乃永贞元年(805)冬至元和九年(814)宗元在永州司马任内作。《韩昌黎集》卷三〇《唐故河南令张君(署)墓志铭》:"改虔州刺史……改澧州刺史……改河南令。"又卷二二《祭河南张员外文》:"权臣不爱,南昌(康)是斡……用迁澧浦,为人受瘥。"
元某元和九年(814)至十年(815)
《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有《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一作"作")命同作(一作"答")》,卞孝萱《刘禹锡年谱》系于元和九年(814),时在朗州司马任上。又《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以继和》、《早春封雪奉寄澧州元郎中》,卞谱系于元和十年(815)。
李建(李杓直)元和十一年(816)至十四年(819)
《旧唐书》本传:"[韦]贯之罢相.建亦出为澧州刺史。"《新唐书》本传略同。《白居易集》卷七《秋日怀杓直》诗注:"时杓直出牧澧州。"诗云:"忆与李舍人,曲江相近住。"又卷一六《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诗"次第出京都"注:"(元和)十年(815)春,微之移佐通州;其年秋,予出佐浔阳;明年(816)冬,杓直出牧澧州.崔二十二出牧果州,韦大出牧开州。"同卷又有《闻李十一出牧澧州崔二十二出牧果州因寄绝句》、《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又卷四一《有唐善人墓碑》:"唐有善人曰李公,公名建,字杓直,陇西人……公官历校书郎……澧州刺史。"《全唐文》卷六五五元稹《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李公(建)墓志铭》:"会仲兄尚书逊被口语,上疏明白,出刺澧州,入以亚太常……薨年五十八,是岁长庆元年(821)之二月二十有三日也。"
【李景俭】未之任
《旧唐书》本传:"元和末入朝,执政恶之,出为澧州刺史……及延英辞日,景俭自陈己屈,穆宗怜之,追诏拜仓部员外郎。"《新唐书》本传略同。又见《册府元龟》卷四八二、卷九四五。
王堪长庆元年(821)
《全唐文》卷六四九元稹《授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灾制》称:"岳州刺史王堪……可使持节澧州刺史。"
李肇长庆元年(821)
《旧唐书·穆宗纪》:长庆元年(821)十二月,"[贬〕司勋员外郎李肇澧州刺史"。《白居易集》卷六〇《论左降独孤朗等状》长庆元年(821)十二月十一日奏:"司勋员外郎李肇可澧州刺史。"又卷五〇《李肇可中散大夫郢州刺史王镒朗州刺史温造可朝散大夫三人同制》:"敕:朝请大夫、使持节澧州诸军事澧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肇等。"又见《册府元龟》卷九一四。
韩佽长庆中
《旧唐书》本传:"自襄州从事征拜殿中侍御史,迁刑部员外。求为澧州刺史。岁满受代,宰相牛僧孺镇鄂渚,辟为从事。"按牛僧儒宝历元年(825)正月至大和四年(830)正月为鄂岳观察使。
韦某约宝历中
《全唐诗》卷五二四杜牧《登澧州驿楼寄京兆韦尹》注:"尹曾典此郡。"诗云:"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缪钺《杜牧年谱》系此诗于大和元年(827)。
杜悰大和初
《新唐书》本传:"大和初,由澧州刺史召为京兆尹,迁凤翔、忠武节度使。"又见《新书·诸帝公主·岐阳庄淑公主传)。《旧唐书》本传未及刺澧州事,唯云:"大和六年(832)转京兆尹。"大和五年(831)至七年(833)在京兆尹任。《全唐文》卷七五六杜牧《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宪宗皇帝即位八年,出嫡女册封岐阳公主,下嫁于今工部尚书判度支杜公从……不数十年,搢绅间杂然称尚书有贤妇。尚书旋出为澧州刺史……尚书在澧州三年……考治行为天下第一,后为大司徒、京兆尹、凤翔节度使。"《云溪友议》卷中《澧阳宴》误为"自忠武军节度使出澧阳"。《唐语林》卷六、《北梦琐言》卷三、《南部新书》辛均有杜悰称平生不如意之一为任澧州刺史之记载。《全唐诗》卷五七四贾岛《上杜驸马》"今日澧阳非久驻,伫为霖雨拜新恩"。《唐才子传》:"(李)宣古,字垂后,澧阳人。会昌三年(843)卢肇榜进士。又试中宏辞。工文,极俊,有诗名。性谑浪,多所讥诮。时杜悰尚主,出守澧阳,宣古在馆下,数陪宴赏。"(按:李宣古终身不仕,其在杜刺史馆下任二子之师当在会昌以后,如此则较杜悰大和初刺澧晚十余年。是否杜悰曾两度刺澧,待考。)
崔芸大和四年(830)前后
《全唐文》卷七六〇张次宗《荐前澧州刺史崔芸状》:"前件官……所历五郡,去皆见思……自理澧阳,课绩尤最。"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谓文章全是观察使语气,乃张次宗代段文昌作,是。然岑氏谓此文于西川时作,非。时澧州属荆南节度,当是张次宗在荆南代段文昌作。按《旧唐书·文宗纪上》,段文昌大和四年(830)至六年(832)为荆南节度,则崔芸刺澧州约在大和四年(830)前后。《全唐诗》卷五六九李群玉《送崔使君萧山祷雨甘泽遽降》,今人陶敏谓"崔使君"疑即崔芸。
艾乙大和、开成间
《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北梦琐言》:"李群玉字文山……常假江陵幕客书,求丐于澧州刺史艾乙。"
崔珙会昌四年(844)
《旧唐书·武宗纪》:会昌四年(844)六月,"敕责授官银青光禄大夫、澧州刺史、上柱国、安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珙再贬恩州司马员外置,以珙领盐铁时欠宋滑院盐铁九十万贯"。《旧唐书》本传:"坐贬澧州刺史,再贬恩州司马。宣宗即位,以赦召还。"《新唐书》本传略同。
张次宗约会昌末大中初
《新唐书》本传:"李德裕再当国,引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出澧、明二州刺史,卒。"《旧唐书》本传末及。《全唐诗》卷五二三杜牧有《寄澧州张舍人笛》.当即张次宗。
蔡京大中时
《全唐文》卷七六〇蔡京小传:"历澧、抚、饶三州刺史,咸通中拜岭南西道节度使。"《全唐诗》卷四七二蔡京小传:"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云溪友议》卷中《买山谶》:"邕州蔡大夫京者……谪居澧州,厉员外玄所辱。稍迁抚州刺史。"
康璙咸通八年(867)至九年(868)
《全唐文》卷七九五孙樵《唐故仓部郎中康公墓志铭并序》:"咸通八年(867)……其年十一月遂贬公为澧州刺史,明年移郑州长史。"按《郎官柱》仓部郎中有康璙,劳格谓即此《志》中之"康公"。
崔芸卿咸通十三、十四年(872、873)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四册《唐故朝散大夫前使持节澧州诸军事守澧州刺史柱国清河崔公(字芸卿)墓志铭并序咸通十五年(874)十月二十九日》:"累刺黄、岳、曹、澧四郡,中间诏下守登牧,不之郡,而改涔阳。洎替免岁余,自渚宫来京师,逾时构暑疠.不数夕,以咸通十五年(874)后四月终于上都靖恭里之僦舍,享年六十八。"
萧兟(萧侁)乾符三年(876)
《全唐文》卷八一六袁循《修黄魔神庙记》:"咸通末岁,今翰林舍人兰陵公自右史窜黔南……洎公迁于朝……丁酉岁(乾符四年,877),公从弟兟自澧阳尹亚西蜀……乾符丁酉岁(四年,877)仲春九日,司户参军袁循记。"按丁酉岁为乾符四年(877)。又按《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归州秭归县引此文作"公从弟侁自澧阳尹亚西蜀"。"兟"、"侁"未知孰是。"今翰林舍人兰陵公"指萧遘。《旧唐书·萧遘传》:"乾符初,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
郑祥乾符三年(876)
《旧唐书·僖宗纪》:乾符三年(876)十一月,"扬州左司马郑祥为澧州刺史"。按赵嘏有《送同年郑祥先辈归汉南》诗。
李询(李绚)广明元年(880)
《资治通鉴》:广明元年(880)十月,"群盗陷澧州,杀刺史李询、判官皇甫镇"。《新唐书·僖宗纪》:乾符六年(879)闰十月,"黄巢陷潭、澧二州,澧州刺史李绚死之"。今从《资治通鉴》。彭思王李元则嗣子亦名李绚,但非此李绚。《旧唐书·列传十四》:"彭王元则,高祖第十二子也。……(贞观)十七年,拜澧州刺史。……永徽二年薨。……无子,以霍王元轨子绚嗣,龙朔中封南昌王。"按:广明距龙朔有200多年。
吕自牧中和元年(881)
《资治通鉴》:中和元年(881)十二月,"石门蛮向环亦集夷獠数千攻陷澧州,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新唐书·僖宗纪》:乾符六年(879)十二月,"权知州事吕自牧死之"。今从《资治通鉴》。
向环唐僖宗中和元年(881)至后梁开平二年(908)
《新唐书·邓处讷传》:"石门峒酋向环闻(雷)满得志,亦集夷獠数千……陷澧州,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资治通鉴》记此事在中和元年(881)十二月,见上条。《资治通鉴》:开平二年(908)五月,"先是,澧州刺史向环与(雷)彦恭相表里,至是亦降于楚,楚始得澧、朗二州"。《澧纪·大事外纪》亦曰:"中和元年(881),向环以雷满得志,亦集夷獠数千,屠牛劳众,操长刀柘弩,寇州县,称朗北团练使。陷澧,杀吕自牧,称刺史,据州二十七年。后梁开平元年(907),楚既破雷满子雷彦威,环亦降于楚。"而据《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等书,南楚收复朗澧在开平二年,据朗州者为雷彦恭。《旧五代史·梁书·列传七》:"(马)殷极其兵力,攻围周岁,彦恭食尽兵败,间使求救于淮夷。及淮军来援,高季昌逆战于治津马头岸,大破之,俄而攻陷朗州,彦恭单棹遁去。马殷擒其弟彦雄及逆党七人,械送至阙,皆斩于汴桥下,时开平二年十一月也。"
五代刺史:
姚彦章后梁开平四年(910)任
《澧纪》卷五:"后梁开平庚午(四年,910)任,终楚左相。"
马希范后唐天成元年(926)任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天成元年(926)十二月庚子(十七日),以武安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马希范为澧州刺史。"
张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至乾祐二年(949)
《澧纪》卷五:"张铎,后晋天福丁未(十二年,947)任。河朔人,入宋,终京城内外都巡检,赠太傅。"《宋史·列传二十》:"张铎,河朔人,少以材武应募隶军籍。汉初,为奉国右第六军都指挥使,领澧州刺史。周祖以枢密使镇邺,铎以所部从行。"周祖即后周太祖郭威,依契丹为枢密使。郭威镇邺在后汉乾祐二年(949)冬。(按:天福十二年为后汉纪年,后晋已于上年底为契丹所攻灭,本年二月刘知远称帝,改祚"汉",是为后汉,仍"天福"纪年。《澧纪》误。)
郭崇孝后周
《澧纪》卷五刺史下:"郭崇孝,后周"。
【待考】:
霍德信《元和姓纂》卷一〇河东霍氏:"德信.唐澧州刺史。
邢思孝《金石录》卷二六《唐屯留令邢义碑》:"邢义,和璞父也。《元和姓纂》云:和璞父名思孝,为澧州都督,而碑乃云:公讳义,字思义,仕为屯留令。"按今本《元和姓纂》无邢思孝,澧州亦未尝设都督。疑有误。又按邢和璞附见《新唐书·张果传》,约开元中人,未及其父。
唐彦谦《澧纪》卷五,唐光启年间(885~888)刺史有唐彦谦。《宋史·列传二十八》:"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历北齐、隋、唐为名族。祖彦谦,历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旧唐书·列传》"彦谦,字茂业。咸通末应进士。才高负气,无所屈降,十余年不第。乾符末,河南盗起,两都覆没,以其家避地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累奏至河中节度副使,历晋、绛二州刺史……光启末,王重荣为部下所害,朝议责参佐。彦谦与书记李巨川俱贬汉中掾曹。时杨守亮镇兴元,素闻其名。彦谦以本府参承,守亮见之,喜握手曰:"闻尚书名久矣,邂逅于兹。"翌日,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壁二郡刺史。"均未言澧州。《全唐诗》卷六七二有唐彦谦《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诗。卷六七一又有《无题十首》,其一曰"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句。这是否与刺澧州有关同治《直隶澧州志·职官志》谓:"唐彦谦,邠州人,宣宗时任。"这显然有误,宣宗时彦谦尚未取士,怎会擢刺史。唐彦谦如果确实任过澧州刺史,则只能在僖宗中和至光启间(881~888)。但此间正当向环自署刺史盘踞澧州之时,曾有两任刺史死节,唐彦谦应不可能任于此时。或者这其中有其他什么过节,尚待考。
唐思悦《澧纪》卷五:"唐思悦,管昌人。龙纪(889)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唐氏:"思悦.澧州刺史。"为唐纯系下唐末一代。与唐彦谦情况相同,应不可能于唐末任澧州刺史,是否为五代时任或略早任,待考。
崔言道、王武昌、柳浃、李俊、窦庠均见于万历《湖广总志》卷十七:"崔言道、王武昌,高祖时任";"柳浃,代宗时任";"李俊、窦庠,宪宗任"。
【辨讹】
陈辅《舆地纪胜》卷七十引《澧州图经》:"陈辅守澧州日,有道人不避道,辅怒,引问道人。作诗曰:'一个闲身到澧州,却逢太守问因由。家居北斗魁星下,剑挂南山月角头。道我醉时真是醉,知他愁是怎生愁。我要度人人不遇,脚踏青云归去休。'腾空而去,笑曰'我其为吕洞宾乎'"按:《新唐书·艺文志三》有"陈辅《聿斯四门经》一卷"。此传说应是据宋代王正功修澧阳楼一事附会演绎而成。楼钥有《澧阳楼记》。王正功,字承甫,此处讹作"陈辅",于是系于唐代。而所谓澧守遇仙之说也有多种版本,纯属子虚乌有。详《澧州遇仙楼的传说与沿革》一文。
李泳万历《湖广总志》卷十七澧州刺史有:"李泳,昭宗时任。"《澧纪》卷五则将李泳系为龙纪时澧州长史。《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开成二年(837)六月,河阳军乱,节度使李泳奔怀州。丁未(十五日),贬泳澧州长史。"《册府元龟》卷四五五亦曰:"开成二年六月,河阳军乱,数日方止。(李)泳贬澧州长史"。据此,李泳非澧州刺史,而是长史;李泳任长史也非龙纪时,而是开成二年(837)。
南承嗣隆庆《岳州府志》(下简称隆庆《府志》)澧州刺史有:"南承嗣,霁云子,自涪州徙澧州,柳宗元赠之以文。"万历《湖广总志》卷六十二亦曰:"南承嗣,魏州顿丘人,霁云之子。十岁授婺州别驾,历施州刺史。柳宗元称其服忠思孝,无替负荷。转涪州,谪永州,移澧州刺史。"而《澧纪》卷五则谓:"南承嗣,长史,(元和)己丑(四年,809)任。"柳宗元《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亦称"澧之佐理,莫逾于长史,以是进秩。"由是,所谓"刺史"应为"长史"之误。再说,所谓"量移"是往距京城近的地方移,如"自涪州徙澧州"并未移近。南承嗣是先刺涪州,再贬永州,而后"量移"澧州长史。柳文中也有:"永州多谪吏,而君侯惠和温良"句。柳宗元当时也被贬为永州司马,故出此语,他是在永州送的南承嗣,这才符合事情的原委。
阳城《澧纪》卷五及万历《湖广总志》卷十七唐代澧州刺史下均有阳城,均系于宪宗元和间。在新旧《唐书》中均有阳城较长篇幅的传记,其内容大致相同。传记中并未言及刺澧州事,而在道州刺史任上着墨较多。阳城刺道州在贞元十四年(798)至二十一年(805)。《资治通鉴》:贞元十四年(798)九月"己巳(二十三日),左迁(阳)城道州刺史。"韩愈《顺宗实录》卷二:贞元二十—年(805)三月壬申(初三),"追前谏议大夫道州刺史阳城赴京师……末闻追诏,而卒于迁所。"如此,阳城在贞元二十—年(805)时即已卒于道州任上,怎会于宪宗时刺澧州。
张署万历《湖广总志》卷十七,五代后晋澧州刺史有张署,而唐宪宗元和年间也有澧州刺史张署,而且分别有传记。前后两个张署都任过澧州刺史,有这么巧的事吗唐代张署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相善,名更彰显,此不赘。五代张署《湖广总志》传谓:"张署,为澧州刺史。民出税杂,产物与钱有经数,观察使□州征民钱倍经。署曰:'刺史耳为法不可贪'。"此张署似乎与彼张署非一人。然而,隆庆《府志·宦迹传》则曰:"张署,河间人,元和时为州刺史。不奉事上官,不征倍经钱,上官恚怒,竟罢去。使剧吏薄责窘辱之,旬日不得其隙,乃改河南令。"所述与万历《湖广总志》所述雷同,其实就是一个人,就是元和间澧州刺史张署。问题就出在隆庆《府志》将张署传记排列于"后周"郭彦孝之后,该志中这种乱象其实很多。可能因此原故,万历《湖广总志》便误作两个张署。许多志书的编纂其实都是很草率的,引用时必须审慎对待。
郭彦孝隆庆《府志》"秩官年表"及"宦迹传"五代后周澧州刺史都有郭彦孝。传曰:"后周郭彦孝,为澧州刺史。左道生梗,未遵朝宪,至于赋税违命者多聚散无常,不营农业。彦孝劝以耕稼,罢其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先是以澧州粮储乏少,每令荆州运送。自彦孝莅职,仓庾克("充"之讹)实,无役送转输之劳。"其实这应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澧州刺史郭彦的误置。郭彦,《周书》及《北史》均有传记。《周书·列传》:"郭彦,太原阳曲人也……孝闵帝践祚(557),出为澧州刺史。蛮左生梗,未遵朝宪。至于赋税,违命者多。聚散无恒,不营农业。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先是以澧州粮储乏少,每令荆州递送。自彦莅职,仓庾充实,无复转输之劳。"可以看出,隆庆《府志》完全照录《周书·郭彦传》,但却照抄有误。除少数字有出入外,又将"郭彦"讹作了"郭彦孝",而且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穿越四百年到了五代后周。同时"郭彦孝"的人名也是将北周的郭彦及五代后周的郭崇孝进行了混搭。《澧纪》卷五,刺史有:"郭崇孝,后周"。见前。
主要参考书目:
1.(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4年。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4.(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5.(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6.(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
7.(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影印光绪十七年长沙刊本。
8.(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6年。
9.(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唐宋史料笔记从刊》,中华书局,2002年。
10.(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日本早稻田大学藏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11.(宋·嘉泰)谈钥纂:《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12.(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
13.(宋·淳熙)陈公亮撰:《严州图经》,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14.(隆庆)钟崇文等纂修:《岳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
15.(明·万历)徐学谟纂修:《湖广总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16.(明·万历)高尚志等撰;高守泉校注:《〈澧纪〉校注》,名家出版社,2010年。
17.(清·嘉庆)巴哈布、王煦等纂修:《湖南通志》,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18.郁贤浩著:《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清)董诰等编:《钦定全唐文》,影印嘉庆二十三年镌本。
2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21.(唐)韩愈著:《韩昌黎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
22.(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
23.(唐)范摅著:《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中华书局,2008年。
25.(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6.(宋)楼钥著:《攻媿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27.(宋)释志磐撰:《佛祖统记》,齐鲁书社,1997年。
28.(宋)赵明诚撰:《金石录》,中国书店,1985年。
29.(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0.(清)端方撰:《匋斋藏石记》,《历代碑刻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1.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32.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
33.《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98年。
201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