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唐、五代朗州守丞考
发表时间:2022-11-15     阅读次数:     字体:【

此文主要录自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七三,并与相关史料进行核对,稍有改动,去掉了部分可有可无的文字。另增补了五代守官考述。其他体例同《宋朗州、鼎州、常德府知州、知府考》。

  《唐刺史考全编》一书远较李之亮《宋代郡守通考》为胜,其态度更严谨,体例和系年的方式更合理,资料来源也更广泛,因而其出错率很低。
  《旧唐书·地理三》:“朗州下,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朗州。天宝初,割属山南东道。”因而天宝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17年时间的守官称“武陵太守”,余称“朗州刺史”。
  五代为藩镇割据时代,各州、郡均基本上由军职把持政局,称知军州事、军节度使、大都督等,守官也多由其兼充,是实际上的行政长官。这是自唐末雷满以后形成的流俗,多为父子世袭。朗州军额先后有:后梁开平初,永顺军;又改武顺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二月武贞军;后周广顺三年(953),武平军。(俱新、旧《五代史》)
  唐刺史、太守:
  房崱约武德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河南房氏:“崱,朗州刺史。”乃周平阳公房岩孙。《芒洛冢墓遗文三编》《大唐故翼城令饶阳男房府君(基)墓志铭》:“父崱,随右衔将军、礼部尚书、崇国公,皇朝朗、淅二州刺史,饶阳男。”
  程知节约贞观前期
  《唐大诏令集》卷六二《册程知节改封卢国公文》:“维贞观某年月日甲子,皇帝使某官……持节册命曰……检校原州都督、宿国公程知节……是用命尔为使持节朗州诸军事朗州刺史,改封卢国公。”
  刘弘基贞观十一年(637)任
  《旧唐书·列传第八》刘弘基:“(贞观)九年(635).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例停不行。”又《列传第十五》长孙无忌传:贞观十一年(637)功臣世袭刺史诏:“太仆卿、任国公刘弘基可朗州刺史,改封夔国公。”《唐会要》卷四七:“贞观十一年(637)六月十五日……太仆卿刘宏基为朗州刺史。”按:功臣世袭刺史诏乃贞观十一年事,《传》误。
  夏侯绚贞观十三年(639)至二十二年(648)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唐故使持节睦州诸军事睦州刺史夏侯府君(绚)墓志铭并序》:“(贞观)十三年(639)迁使持节朗州诸军事朗州刺史……廿二年(648)除使持节利州诸军事利州刺史。”唐临《冥报记》卷中:“(李)大安妻夏侯氏,乃朗(讹作“郎”)州刺史绚之妹。”
  张臣合显庆元年(656)至龙朔三年(663)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大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兼泉州刺史潞城公(张臣合)墓志铭并序》;“显庆元年(656)授朗州刺史,龙朔三年(663)改授泉州刺史。”
  邓弘庆龙朔中
  《全唐文》卷六〇二刘禹锡《夔州论利害第一表》:“龙朔中,壁州刺史邓宏(弘)庆进‘平素看精’四字,高宗嘉之……迁宏庆为朗州刺史。”
  骞基约高宗时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故抚州南城县令上柱国骞府君(思哲)志铭并序》景云元年(710)十一月二日:“父基,皇朝大理正,太子家令,河南县令,坊、延、朗、利、果五州刺史……公即果州府君之第六子也。”思哲卒景龙三年(709),春秋六十。又见《骞思泰墓志》,开元九年(721)二月七日;《骞如珪墓志》,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二十二日,。
  胡处立光宅元年(684)在任
  《新唐书·地理志四》朗州武陵县注:“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按:光宅改元之明年又改元垂拱。
  苏环武后时
  《新唐书》传:“历朗、歙二州刺史。”《全唐文》卷二三八卢藏用《太子少傅苏环神道碑》:“维唐景云元年岁在庚戌(710)十一月己巳(二十二日),太子少傅许国苏公薨于崇仁里之私第……出为朗州刺史,转歙州刺史。”
  李朴约武后时
  北京图书馆藏拓片《唐前濮州录事参军陈公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并序》乾元二年(759)十月十六日:“祖朴,皇庆、商、黄、朗等州刺史,历专城而有四,播嘉惠而无侔。”
  敬晖神龙二年(706)
  《旧唐书·中宗纪》:神龙二年(706)“六月戊寅(初六),特进、朗州刺史、平阳郡王敬晖贬崖州司马”。《资治通鉴》:神龙二年(706)三月,“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朗州刺史”。五月,“武三思使郑谙告朗州刺史敬晖……与王同校通谋。六月戊寅(初六),贬晖崖州司马”。
  郑仙客约中宗时
  《全唐文》卷二二〇崔融《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赠安州都督郑公(仁恺)碑》:“有子十人:长曰爱客,万州刺史,赠□州刺史;□□□□朝(阙二十字),朗州刺[史];□子真客,中散大夫,晋州临汾令。”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郡守”有:“郑仙客,任朗州刺史。”碑文中郑仁恺之子中存有爱客、真客,其阙名的朗州刺史应即仙客。
  李琎开元二十七年(739)在任
  《新唐书·地理志四》郎州武陵县注:“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739),刺史李琎增修。”宋王存等《新定九域志》卷六:“鼎州,润禾堰,旧名北塔,唐太守李琎增通古莼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入城隍,是为永泰渠,北流灌新濠,灌田千有余顷,民畴赖焉,因名为润禾堰。”
  田席天宝中
  《全唐诗》卷一四三王昌龄有《答武陵田太守》、《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当是天宝中王昌龄谪龙标尉时所作。《旧唐书·地理三》:“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朗州。”因而其郡守在天宝年间称“武陵太守”。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郡守”:“田席,任武陵太守。”
  第五琦宝应元年(762)至广德元年(763)
  《旧唐书》传:“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人迁太子宾客。”《册府元龟》卷六七七、《新唐书》传略同。《旧唐书·代宗纪》:广德元年(763)十月壬辰(二十三日),“朗州刺史第五琦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王翃大历五年(770)去任
  《旧唐书》传:“(兄)翊为侍郎时,翃自折冲授辰州刺史,迁朗州……大历五年(770)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册府元龟》卷六七七同。《新唐书》传:“出为辰州刺史。与讨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史。”按:翃兄翊广德元、二年(763、764)在刑部侍郎任,约广德二年(764)至永泰元年(765)在吏部侍郎任,见《唐会要》卷八九及权德舆《王光谦碑》。又按襄州康楚之乱在乾元二年(759)。则王翃刺朗州约在大历初期。
  韦夏卿大历五年(770)在任
  《新唐书·地理志四》朗州武陵县注:“大历五年(770),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溉田千余顷。”
  胡叔清大历七年(772)在任
  《全唐文》卷七三〇温造《瞿童述》:“(大历)七年(772)二月,朗州刺史胡叔清招洞源下郡,赴之……”
  李国清大历十年(775)?至十二年(777)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年(775)“三月甲午(初一),陕州军乱,逐观察使李国清”。十二年(777)二月“丁未(二十五日),以朗州刺史李国清为黔州刺史、经略招讨观察使”。按:疑陕州军乱后国清即贬朗州。
  崔益大历至建中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博陵安平大房崔氏:“益,朗州刺史。”按:其祖玄暐,相武后、中宗。
  崔何贞元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郑州崔氏:“何,朗州刺史。”按:《全唐诗》卷二五二崔何与袁傪、王纬、郭澹、高傪、李岑、苏寓、哀邕等均有《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时在大历元年,为袁傪宾僚。
  韦凛贞元中?
  《元和姓纂》卷二东眷韦氏郧公房:“凛,朗州刺史。”按:其父斌,天宝十四载(755)临汝太守,降贼。其祖安石,相武后、中宗、睿宗。韦凛刺朗疑在贞元中。
  宇文宿元和二、三年(807、808)在任
  《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修阳山庙碑》:“古武陵封坏所至,湘、岳、辰、澧皆附庸之部……永贞元年(805)沅水泛滥,坏及庐舍……(元和)三年(808),旱弥深,郡牧遍走无诉,俗不可以终否,故良牧宇文公得以肆力焉。公名宿,字元明。始至之日,巷鲜居人,有兽奔禽骇之势。“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谓宇文宿元和二年(807)刺朗州。
  徐缜约元和六、七年(811、812)在任
  《元和姓纂》卷二东海郯州徐氏:“缜,朗州刺史。”乃大历十二年(777)谏议大夫徐縯子。《全唐文》卷六〇四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笔一函,称谓不移,问询加剧。”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谓此启元和七年(812)十一月前作,则当为《元和姓纂》修撰时见官。《全唐诗》卷五一〇张祜有《寄朗州徐员外》。
  窦常元和七年(812)至十年(815)
  《旧唐书》传:“元和六年(811),自湖南判官入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常传》:“元和六年(811),由侍御史入为水部员外郎,亦既二岁……出为朗州刺史。”又卷六〇六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元和)七年(812)冬,诏书以竹使符授尚书水曹外郎窦公常曰:命尔为武陵守。莅止三月……是岁大穰。明年(元和九年,814)政成……九月壬午(初九),工告休。”《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有《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一作“作”)命同作(一作“答”)》、《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以继和》。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分别系于元和九年(814)及十年(815)。
  韦词(韦辞)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817)
  《旧唐书》传:“元和九年(814),自蓝田令入拜侍御史,以事累出为朗州刺史,再贬江州司马。”《金石萃编》卷一〇八《修浯溪记》:“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六日,江州员外司马韦词记。”又云:“余自朗州刺史,以奉法不谨,谪左于道。去年(元和十二年,817)五月四日,维舟于此,负罪奔迫,不及题记,故于简余书之。”岑仲勉《贞石证史·修浯溪记之读法》云:“词以九年(814)入为侍御史,外除朗州,十二年(817)五月,谪道,过浯溪,十三年(818)十二月,量移江州,复出其地,年序先后,史与记两合。”
  韦乾度元和十二年(817)在任
  《册府元龟》卷五二二:“韦乾度元和十二年(817)为御史中丞,时监察御史韦楚材请按河中观察使赵宗儒擅用貯备凶荒羡余钱……于是贬乾度为朗州刺史。”《全唐文》卷七二四韦乾度《桃源观石坛记》:“大唐元和十二祀(817),睿圣文武皇帝御宇之十有四载,勘定淮蔡之前年,余出为铜陵郡守。”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云:“宪宗于永贞元年(805)即位,至元和十二年(817),只得十三载;是岁十月淮蔡平,非前年也;晋之桃源故迹,相传在朗州,即武陵郡,唐世无铜陵郡之称……此文之‘十有四载’,应正作‘十有三载’。”
  李翱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
  《旧唐书·穆宗纪》:元和十五年(820)六月,“以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李翱为朗州刺史,坐与李景俭相善故也”。《新唐书·地理志四》朗州武陵县注:“东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821),刺史李翱因故汉樊陂开。”《文苑英华》卷九九三李翱《于朗州别女足娘墓文》:“维长庆元年岁次辛丑(821)十二月癸亥朔十九日辛巳,父舒州刺史翱,以酒果之奠,敬别于第七女足娘子之灵。吾以前月(十一月)二十六日蒙恩改舒州刺史,以明日将领汝母等水路赴州故。”
  温造长庆元年(821)至长庆三年(823)在任
  《旧唐书·穆宗纪》:长庆元年(821)十二月,“(贬)起居舍人温造朗州刺史”。又本传:“(李)景俭醉谒丞相,出造为朗州刺史……居四年,召拜侍御史。”《新唐书·地理志四》朗州武陵县注:“又有右史堰,(长庆)二年(822),刺史温造增修。”《全唐文》卷七三〇温造《瞿童述》称:“予自右史贬武陵守。”《舆地碑记目》卷三《肇庆府碑记》有《李文饶题名》,注:“朗州刺史温造,长庆三年(823)桃源宫题名。”
  裴偃大和中?
  《全唐文》卷七五四杜牧《自撰墓铭》:“妻河东裴氏,朗州刺史偃之女。先某若干时卒。”又卷七五五杜牧《唐故邕府巡官裴君(希颜)墓志铭》:“皇考某,终朗州刺史”此“某”即裴偃,乃杜枚岳父。希颜卒大中二年(848)。东眷裴氏亦有偃,末署官职,乃“某”同祖兄弟。
  崔某大和六年(832)至大和八年(834)
  《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有《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按刘禹锡大和六年(832)至八年(834)在苏州刺史任。
  郭仲武约开成至会昌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华阴郭氏:“仲武,朗州刺史。”按:乃郭子仪曾孙,郭暧孙,郭钊子。其兄仲文、仲恭、仲词皆仕至文宗时。
  唐伸会昌中?
  《南岳总胜集》卷下:“刘元靖,武昌人……朗州刺史唐伸妻病,求符于元靖。”光绪《湖南通志》谓唐伸武宗朝朗州刺史。
  刘濛大中初
  《新唐书·刘宗经传》:“子濛……宣宗立,(李)德裕得罪,濛贬朗州刺史。终大理卿。
  李讷大中九年(855)至十年(856)
  《新唐书》传:“为浙东观察使……为下所逐,贬朗州刺史。召为河南尹。”《资治通鉴》:大中九年(855)“九月乙亥(二十九日),贬李讷为朗州刺史。”《合稽掇英总集·唐太守题名》:“李讷,大中六年(852)八月自华州防御使授;九年(855)九月贬朗州刺史。”按:《嘉泰会稽志》作“贬潮州刺史”,误。
  謇宗儒咸通十一年(870)在任
  《南楚新闻》:“黔南军校姓謇者,不记其初名……咸通二年(861)蛮寇侵境……仍更名宗儒……战而大破蛮寇,余孽皆遁,黔帅表上其功,授朗州刺史。秩满诣京师,累迁司农卿。”《全唐文》卷八〇五陈庶《蠡山庙状》:“范大夫庙在能龙阳之赤山,山接沅江县……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前使塞中丞施金帛建庙院。”按:龙阳县属朗州,“塞中丞”当即“謇中丞”之讹,指謇宗儒。
  元虚受咸通中?
  《元和姓纂》卷四河南洛阳元氏:“虚受,朗州刺史。”乃建中、贞元间黔中观察使元全柔曾孙。
  张某咸通至乾符间?
  《全唐诗》卷六六五罗隐《送朗州张员外》:“圣朝纶阁最延才,须牧生命始入来。”
  郑洿乾符中
  《三洞群仙录》卷一二:“《仙传拾遗》:张澥,武陵人,幼而好学,常注念于桃源观,愿遇灵仙以希度世。亦仿佛通感,秘而不言。乾符中,郑洿出牧武陵。”
  段彦谟广明元年(880)
  《资治通鉴》:广明元年(880)四月,“诏以(段)彦谟为朗州刺史”。《新唐书·陈儒传》:“广明元年(880),以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时朗州刺史段彦谟方据荆南,绍业惮之,逾半岁乃至。”
  崔翥中和元年(881)殉职
  《新唐书·郑处讷传》:“朗州武陵人雷满者……荆南节度使高骈擢满为裨将……自号‘朗团军’。推满为帅,(区)景思为司马,袭州,杀刺史崔翥。诏授朗州兵马留后。”《资治通鉴》:中和元年(881)“初,高骈镇荆南,补武陵蛮雷满为牙将……逃归,聚众千人,袭朗州,杀刺史崔翥,诏以满为朗州留后。”按《新唐书·僖宗纪》:乾符六年(879),“是岁……荆南将雷满陷朗州,刺史崔翥死之”。按:“乾符六年”疑误。
  雷满中和元年(881)至天复元年(901)
  《旧五代史》本传:“中和初.擅率部兵自广陵逃归于朗……唐朝姑务息兵,即以澧朗节度使授之。”《新五代史》本传略同。《资治通鉴》:中和元年(881)十二月,“(雷满)袭朗州,杀刺史崔翥,诏以满为朗州留后”。又:景福元年(892)“(邓处讷)乃结朗州刺史雷满,共攻潭州。”《新唐书·方镇表四》:“光化元年(898),置武贞军节度使,领澧、朗、溆三州.治澧州。”按:“澧州”乃“朗州”之误。《旧唐书·昭宗纪上》:光化三年(900)七月“戊申.制以武贞军节度……朗州刺史……雷满检校太保,封冯翊郡王,余如故”。
  雷彦威天复元年(901)至约天祐元年(904)
  《资治通鉴》:天复元年(901)十二月,“武贞节度使雷满薨,子彦威自称留后”。又:天复三年(903)四月,“(朱全忠)遣使语荆南节度使成汭、武安节度使马殷、武贞节度使雷彦威,令出兵救(杜)洪。”
  雷彦恭约天祐元年(904)至天祐四年(907)
  《新唐书·雷满传》:“天复元年(901)卒。子彦威自立……弟彦恭,结忠义节度赵匡凝以逐彦威,据江陵。匡凝弟匡明击之,还走朗州。”《旧五代史·雷满传》:“及死,子彦恭继之。”《新五代史·雷满传》:“天祐中,满卒,子彦恭立……开平元年(907),马殷发兵攻彦恭。”按:两传称满卒,彦恭立,均略去彦威继立、彦恭逐彦威事。《新五代史》称满“天祐中卒”,亦误。《资治通鉴》:开平二年(908)五月,“先是澧州刺史向环与彦恭相表里,至是亦降于楚,楚始得澧、朗二州。”《九国志》:“开平三年(909),(秦彦晖)领兵攻朗州,杀其将欧景思,擒节度使雷彦恭及其宗属雷彦雄等七人以归,朗州平。”
  五代节度使、知州军事、大都督:
  张佶梁开平元年(907)至乾化元年(911)
  《旧五代史·梁书·列传七》:“开平初,殷表(张)佶为朗州永顺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乾化元年(911)夏四月,卒于位。”
  马希范梁乾化元年(911)任
  《九国志》卷十一:“希范即(彭)玕之婿也,出镇朗州,召言为牙校。及希范袭位,溪洞酋长多求款附,乃以言知辰州军事。”按:马希范应继张佶节度朗州,其牙将刘言后历任知辰州军事、辰州刺史,至广顺二年(952)才任朗州武平军兵马留后。马希范后又任武安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十二月又为澧州刺史(《旧五代史·唐书十三》)。
  马希振唐同光二年(924)前至长兴二年(931)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同光二年(924)夏四月癸巳(二十五日),以朗州节度使马希振为检校太傅、兼侍中,依前朗州节度使。”又《明宗纪八》:“长兴二年(931)八月丙寅(十一日),以武平军节度使马希振依前检校太尉、兼侍中,充虔州昭信军节度使。”
  马希萼晋天福八年(943)至汉乾祐三年(950)
  《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一》:“天福八年(943)三月己丑(十一日),兼知朗州军州事,朗州武平军节度使马希萼加检校太尉,进封爵邑。”《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广顺元年(951)春正月丁丑(十五日),荆南高保融奏:去年(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朗州节度使马希萼破潭州;十二月十八日,缢杀马希广;至十九日,希萼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嗣楚王。”
  马光赞汉乾祐三年(950)至周广顺元年(951)
  《九国志》卷十一:“乾祐三年(950)……希萼之攻长沙也,以其子光赞守武陵……王逵、周行逢判于长沙,以所部兵奔归朗州,废光赞,夺其印绶,而立马光惠”按:马光惠为马希振子。
  马光惠周广顺元年(951)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二》:“既而光惠耽荒僭侈,军情不附,遂行废黜,以言代光惠为留后。时周广顺二年(952)秋也。”而《九国志》卷十一则谓:“(王)逵等遂废光惠,推言权留后事。时周广顺元年(951)也。”依《九国志》。
  刘言周广顺元年(951)至广顺三年(953)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广顺三年(953)春正月乙卯(初四),武平军兵马留后刘言奏:‘潭州干戈之后,焚烧殆尽,乞移使府于武陵。’从之。诏升朗州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丙辰(初五),以武平军节度使留后、检校太尉刘言为检校太师、同平章事,行朗州大都督,充武平军节度兼三司水陆转运等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进封彭城郡公。”《九国志》卷十一:广顺三年(953)“六月,(王)逵率所部兵入朗州,杀言部将郑政,收言囚于别馆。”
  潘叔嗣周广顺三年(953)
  《九国志》卷十一:广顺三年(953)“八月,周祖下诏……令逵归治潭州,乃以潘叔嗣权知朗州军府事。”
  王进逵(或王逵)周广顺三年(953)至显德三年(956)
  《新五代史·楚世家第六》:“周广顺三年(953),是时,刘晟……乃举兵袭武陵,执(刘)言杀之,奉表京师,周太祖即以进逵为武平军节度使。”《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三》:“显德三年(956)二月癸巳(三十日),荆南上言,朗州节度使王进逵为部将潘叔嗣所杀。”
  周行逢周显德三年(956)至宋建隆三年(962)
  《九国志》卷十一:“叔嗣既杀逵,乃迎行逢归治朗州。”《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三》:“显德三年(956)秋七月辛卯朔(初一),以武清军节度使、知潭州军府事周行逢为朗州大都督,充武平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新五代史》卷六六:“建隆三年(962),行逢病。……行逢卒,子保权立。”
  【待考】
  裴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中卷裴氏“喻,朗州刺史。”后魏义阳太守三虎七代孙。
  李众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陇西李氏姑臧房:“众甫,朗州刺史。”
  韩述《元和姓纂》卷四昌黎棘城县韩氏:“述,朗州刺史。”乃太常少卿浑子,棘皋同祖兄弟。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韩氏称:“述,都官郎中、阆州刺史。”未知孰是。
  薛廷望(或薛庭望)《宋高僧传》卷一二《唐朗州德山院宣鉴传》:“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廷(讹作“延”)望坚请,始居德山”《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鉴禅师传):“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薛氏称:“庭望,字遂之,虢州刺史。”《新唐书·艺文志三》“《续会要》四十卷”注:“杨绍复……薛廷望、于珪、于球等撰,崔铉监修。”按:佛教灯史著作记载难以据信。如刺朗州,应在咸通初,此时州守也不称“武陵太守”,而称“朗州刺史”。正史中及其他可靠文献中不见薛廷望刺朗州说,尚待考。
  郭丞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郡守”:“郭丞,元和间任。”郭丞缺少相关史料佐证。
  【辨讹】
  崔嗣业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崔嗣业,大历中朗州刺史。详《名宦》。”又卷十三《名宦》:“崔嗣业,大历初,拜刺史。开津石陂及槎陂。”《新唐书·地理四》:“朗州武陵郡……县二:武陵(县),上。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739),刺史李璡增修,……考功堰,长庆元年(821),刺史李翱因故汉樊陂开……右史堰,二年(822),刺史温造增修,……津石陂,本圣历初,令崔嗣业开。”上诸条均系于“武陵(县)”下,而武陵县为朗州附郭,故诸水利工程有刺史也有县令,前四人均为“刺史”,独崔嗣业为“令”。另:崔嗣业为圣历初县令,而非“大历中朗州刺史”。嘉靖《常德府志》卷二有:“津石陂,唐圣历初,崔嗣业开。”
  姚中立《册府元龟》卷七〇七:“姚中立为万年县令,孟琯为长安县令,文宗大和九年(836)十一月……贬中立为朗(讹作“郎”)州刺史,琯为硖州刺史,寻再贬中立为昭州司户参军,琯为梧州司户参军。”按《旧唐书·罗立言传》称:“长安县令孟琯贬硖州长史,万年县令姚中立朗州长史。”按:从县令到州刺史是擢不是贬,《册府元龟》将“长史”误作“刺史”。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宋)王溥撰:《唐会要》,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5.(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6.(宋)路振撰:《九国志》,齐鲁书社,1998年。
  7.(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
  8.(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影印光绪十七年长沙刊本。
  9.(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日本早稻田大学藏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10.(宋)王存等撰:《新定九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齐鲁书社,1997年
  11.(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
  12.(宋·嘉泰)沈作宾、施宿等修纂:《会稽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四册,杭州出版社,2009年。
  13.(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续修四库全书》第7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4.(宋)赞宁撰:《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15.(宋)道源撰:《景德传灯录》,上海书局,1985年。
  16.(明)解缙等纂辑:《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
  17.(明·嘉靖)陈洪谟、王俨等纂修:《常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
  18.(清·光绪)李翰章等纂:《湖南通志》,岳麓书社,2009年影印。
  19.郁贤浩著:《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
  21.(清)董诰等编:《钦定全唐文》,影印嘉庆二十三年镌本。
  2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23.罗振玉辑:《芒洛冢墓遗文三编》,《历代碑志丛书》第八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4.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5.王仁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26.(清)王昶编:《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2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
  28.(唐)唐临著:《冥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9.(宋)孔延之编;邹志方点校:《会稽掇英总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唐)尉迟枢著:《南楚新闻》,(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七十三,中国书店,1986年。
  31.(宋)陈葆光撰:《三洞群仙录》,齐鲁书社,1997年。
  32.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
  33.《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98年。

2019年5月25日


 
上一篇:唐、五代澧州刺史考
下一篇:明华阳王寓澧始末考略

Copyright © 2022- 津市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津市市孟姜女大道648号   联系人:周昊馨   电话:0736-4213756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72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