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去四完小玩,很多年过去了,对那里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再次去是因为读《直隶澧州志》时,读及“元和宫在津市。创自唐时,迭毁迭修。嘉庆年毁,市人首事重修”,于是大吃一惊,津市市区居然还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寺庙,于是我决定去瞧瞧。
走过双济桥,便是清末民初津市的“工业开发区”,洋务运动的硕果。九澧贫民工厂、津市轧花厂、油榨坊、染坊等等,以及后来的新华工厂都在这一片,从业人员数以千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区的南移,这里逐渐衰败下来,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了过去人声鼎沸的景象了。最近河边的码头又兴旺起来,超载的大货车把新修的街道又压得破破烂烂。临澧帆船运输社后面的那块低洼之处,就是津市四完小。辛亥革命后,新学兴起,设在元和宫的私塾摇身一变,成了县国立第二高等小学,张云帆任校长。此后更名为澹津高级小学、中心国民小学,解放后又更名为津市市第四完全小学。近年由于津市中心城区的小学急剧扩建,校舍简陋的四完小生源骤减,被迫撤消与津市四中合并,组建了津市第一所九年制的学校。百年桑沧,唐代的元和宫还会留有什么遗存吗?走进四完小大门,迎面就是教学楼,70年代末,元和宫这座见证了津市千年历史的古建筑被拆除了,建起了这栋砖木结构的的教学楼。现在成了拆迁户的临时住所,教室里住满了居民。朋友在四完小读过书,他回忆说,那时元和宫的大殿还在,柱子很粗,校内有很多的石碑,老师在戏台上办公。我说巧的很,我读书时老师也是在万寿宫的戏台上办公。教学楼后面偌大的操坪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青砖砌成的古刹基础依稀可见,到处散落着大理石的石梁石柱,礼堂前横卧着两块石碑,正面仆地,无法目睹正文。一切都向我表明,这里就是唐代元和宫的遗址。
元和宫遗存古碑四方,一方是光绪三十一年的《永定章程》,记载码头工人和商人为力资发生纠纷,经清政府官员出面调解,达成的协议,现存津市博物馆。一方是康熙三年,重刻明代双桂堂七位僧人的墓志铭。另一方残碑,字迹漫灭,无法辨认。操场东面一个小院里,还有一块光绪三十年的石碑,上面记有:“元和古刹创自前唐,殿宇三,前关帝,中祖师,后玉皇,此固我澧三十九里之香火庙也,而香火最盛者,唯祖师。自光绪已未,祖师殿火,后殿俱焚。其时庙无存款,市面复极衰败,欲事重修,亦甚戛戛其难。津市绅蓝田、田元吉、吴泽膏、田受易,田焕新、段家成、李绍福等禀请道州各宪,在各行客货内每串抽取厘一文。越八年癸卯,积赀千余,缗合租息数百缗,捐三千余缗,共五千余缗,拟建祖师大殿。公议董事不派薪水,不备火食。请示定,章绘图,重修基,扩八尺,土填一丈大。其殿阁高其閈闳。建皇经钟鼓等楼,募铸祖师铜身,立塑四将。人或谓神灵之感应,吾则谓绅董等之洁,以奉公励志,从事不辞辛劳,不避汕毁,而后克成。此巍巍峨峨之巨观也,兹届大功告峻,谨志其事,用以告我澧之人,抑藉以劝后之。重建后殿,暨升修戏楼者”。
《津市志》快要定稿时,有人对津市明朝中叶还是渔村一说持有不同意见,津市文物所的同志指着这块碑说,这是唐朝时期津市的历史见证。有人告诉我,元和宫的地下还有一些石碑,而且有地下室,里边有不少藏品。地下有碑或文物,是可能的,要说有地下室,我不大相信。在学校的院子里我看到一些精美的石刻,有太极图、腾龙等。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元和宫勘探时曾发现黄土层,在市区是少见的,这里应该是津市历史上最高的地方。碑记光绪三十年重修时,这里曾填高了一丈,一百多年过去了,过去高高的元和宫早已成了一片低洼之地。在学校满是青苔的操坪里,在昔日大殿的青砖基础上,在修庙取土所形成的荷塘里,我们能读到的只是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我从地下捡起了一块青砖,轻轻地擦去上面的浮土,想从上面读出点什么。我想元和宫会不会和唐朝的元和年有什么联系?如果要说元和年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与这里有关,那只有历史上那个神秘的元和宫变。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唐朝宫廷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唐宪帝突然死了,有希望取代太子的澧王李恽死了,澧王的坚强后盾吐突承璀也死了。废朝三日,秘不发丧,没有上谕,没有奏章,宫殿里死一样的寂静。关于澧王的死,《旧唐书》说得含糊:“宪宗晏驾,承璀死,王亦薨于其夕。”《新唐书》则说:“帝崩之夕,承璀死,王被杀。”《旧唐书》:“澧王恽,宪宗第二子”,“贞元二十一年封同安郡王,元和元年进封澧王”。元和四年,宪宗便册立长子李宁为太子,元和六年十二月,太子李宁病逝。二子澧王和三子李宥成了太子的争夺者,李恽有宦官吐突承璀的支持。吐突承璀是宪宗最恩宠的宦官,在宪宗还是太子时,他就在东宫服务,机灵有才干,深得宪宗信任。宪宗继位,便委以内常侍、知内省事、左监门将军。但澧王的生母只是掖庭宫里的一个宫娥,身份低贱。李宥的母亲郭贵妃是平定“安史之乱”大功臣郭子仪的孙女,朝野内外,都支持立李宥。元和七年(809),宪宗立李宥为太子。澧王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望,请翰林学士崔群起草了一份辞封太子的让表。说:“凡事已合,当立而不为,则有退让焉?”他是说,有理由当太子不当,才有“辞让”一说,对此“上深纳之”。然而宪帝对太子并不满意,又十分厌恶骄横的郭贵妃。元和八年,大臣上表请立郭氏为皇后,宪宗却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嫡子继承制”使他失去选择更好继承者的机会,郭氏强盛的门第使他心存疑虑,他担心自己身后会重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吐突承璀没有浪费时间,他试图让宪帝在立储问题上改弦更张,立澧王为太子。太子李宥不能见宠于父亲,恋母仇父,又对朝廷命妇有特殊兴趣,几乎就是那个《满城都是黄金甲》中太子的原型。当他和郭氏意识到了吐突承璀的实力,开始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元和十五年,当他们发觉宪帝将要作出对他们不利的抉择时,妻子背叛了丈夫,儿子背叛了父亲。在那个教人永难释怀的夜晚,天子驾崩了,澧王薨了,吐突承璀也死了。一局对弈以惊心动魄的方式结束了。而右军中尉却率领麾下的神策军控制了宫中的局势。事后神策军卒每人得到了五十缗酬庸,郭贵妃成功地导演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庸才当道,被削弱藩镇又东山再起,正是这场元和宫变,导致了唐朝走向了覆灭之路。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元吉的后裔,汉中王瑀之孙,那个玩世不恭的李景俭当上了澧州刺史,他大概不会修寺庙,去祭祀他那个倒霉的晚辈澧王,而得罪当今的皇上,虽然他也是宗室子弟,离皇位太遥远了,他和他的哥儿们元稹、李绅整天形影不离,感兴趣的是美酒与诗歌。三年后,那个替澧王写让表的相国崔群也来了,他被降为荆南节度使。澧州是澧王的潜藩,也是他的辖地,他来澧州是否为了祭祀澧王?无从知道。但他去了药山寺,是向惟俨禅师问道,还是忏悔?也许他后悔不该为澧王写辞表,激烈的宫廷斗争太残酷了,他是来寻找心灵的安慰?唐宪宗嫡女、岐阳公主随驸马杜悰来了澧州,史载是宝历二年,她和穆宗都是郭贵妃所生,但她不会修寺庙去祭祀穆宗,这似乎不是她的性格。她那个当皇帝的哥哥爱江山更爱美人,好不容易夺来了皇位,却因纵欲过度,不到三年就呜呼来哉了。她倒有可能去祭祀那个同父异母的二哥澧王,也许他才是当皇帝的料。史载元和九年“杜悰尚岐阳公主”,之后杜悰任澧州刺史。所以我一直以为她来澧州的时间应该是在元和十年前后。她在澧州三年,没有住在州城的衙门里,大概是住在涔阳古城澹津。驸马政绩颇著,公主贤惠过人,堂弟杜牧有:“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的诗句,于是州人建寺以祀之,这也是有可能的。宪帝十三子、澧王的弟弟李怡躲过了侄儿的追杀,十五年后,他继兄长李宥和三个年幼的侄儿之后称帝的。郭太后从宣宗李怡深邃的眸子里,读懂了杀父之仇,她以坠楼结束了这一段恩怨情仇,在元和宫变中漠然地充当看客的文官们现在惊恐万分地发现,在宪宗被弑十五年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终于落到了他们身上。也许和王兄澧王一样,母亲出身卑贱的宣宗不仅要追究元和宫变中的罪臣,还要追究穆宗的罪过,不否定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得位的正统性,又怎么为二哥澧王平反、为自己登基正名呢?宣帝李怡任光禄卿、驸马都尉韦让为澧州长史,郑国温仪公主也跟着来了,他们要在澧王的潜藩澹津城里修建寺庙,祭祀那个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王兄。元和宫变终于要谢幕了,大唐王朝也接近了尾声。
阖卷闭目,我仿佛看见了澧王最后的身影,他生前没有来过他的潜藩澧州,他的姐姐来过,妹妹也来过,现在他终于来了,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的。正是他们共同演绎了澧州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也许与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元和宫只是建于唐朝前期的一座普通的道观,道教的监狱,处罚违反了清规戒律道士的地方。而元和宫的名字也不过是取自真武大帝在星宿中的位置。
庭院深深,凉风习习,我在院中久久地徘徊,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秘密,我实在无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