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武陵诸山,逐洞庭云波,悠悠澧水自西南而来,绕金堤,抱平畴,一路广袤平坦,铺染苍翠,落英缤纷,那便是生养我的澧阳平原了。从此处,向着日头,绵延东驰十余公里,一座美丽精致的河滨城市便会跃然矗立在你眼前。
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将这里幻化为一位古代女子行旅大地风姿绰约的身影,抑或是峨冠博带的古代士大夫仰天长吟的图状。
我与津市,或许是一段善缘,一种宿命。离开安乡到这里来工作,我始料未及,却又分明有一种敬仰、向往与亲近,来的是那样自然。现在看来,我生长在澧县,求学在衡阳,参工在常德,工作足迹遍布常德、石门、古丈、安乡四地,冥冥之中,似有一种神秘的引领,带我围绕着这里,或远或近地酝酿、牵引、接近,终有这样一天,走进了这片久违的土地。
津市,是一尊厚土
当我登临位列湖南2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虎爪山遗址,满怀敬畏,拜谒50万年前先民居住的圣地。站在山顶,聆听远古穿越的山风,极目四望,一览楚天空阔,豪迈崇高的感觉油然而生。
当我用心聆听当年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沅、澧大地的踏歌行吟,“沅有芷兮澧有兰”①,感受历史深处的念念回响,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认同和文化感动激荡内心。
当我踏寻新洲古城,在蜿蜒厚重的古城墙上徜徉,沉吟,思古,贴近感受唐代澧州刺史李泌在这里破土筑城、施政利民、彪炳汗青的宏才伟业,顿觉豁然开朗,壮怀激烈如滚滚春潮,不断拍打心岸。
2000多年前,嘉山孟姜女从这里出发,千里寻夫,出洞庭,涉长江,过秦岭,直至山海关,哭倒长城,把一个忠贞壮烈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至柔至刚,惊天动地。
1700多年前,南平郡郡署澧阴(今津市市新洲镇)人车胤幼时囊萤映雪,发奋苦读,官至东晋吏部尚书,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长。“学伏入仕兮,耀宗族;出将入相兮,名千古”②,成为一代读书人济世报国的楷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唐贞元初年(公元785年),高僧惟俨仙游至津市棠华药山,从此一住就是50余年,传法修行直至圆寂,使得佛法曹洞一宗名满天下,灯灯相传至日本及东南亚。“云在青天水在瓶”③,这是当年鼎州刺史李翱登临药山问道时,经惟俨点拨开悟的一句知名偈语。博大精深的佛教,在这个富有灵性的弹丸之地,如莲绽放一朵奇葩,溢彩流光,芳泽四方。
七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孙子、华阳王朱悦燿被明仁宗谪贬澧州,辟津市关山为御果园(即现在的襄阳街果园村),修葺“中武当”道观,并题写楹联:“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皇族后裔厌倦了权力斗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归隐山林,在津市这块风水宝地,找到了自然的寄托,灵魂得以皈依安息。
近现代,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曾经四进四出津市,后又任澧州镇守使,津城多处留下了“胡子”的红色足迹;津市人朱务善,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一道开天辟地,传播星星之火,成为一代革命先驱;这里还走出了武昌起义总指挥、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座落在津市渡口镇的“翊武中学”,由归国华侨许和钧于1943年创办,至今仍生机勃勃,薪火相传。
中国近代法学家郁嶉先生,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先生,中科院院士、水生物学家朱作言先生,残奥会游泳冠军周学元,世界蹼泳冠军傅祖斌……
历史的天空,这些津市人,留下繁星点点,熠熠生辉。
自1938年始,津市镇归澧县管辖。1949年8月,改镇建市以来,数度易制,至1988年为省辖市建制,政通人和,工业完备,水运昌达,商贸繁盛,斑马蚊香、麦穗味精、津市丝绸等品牌远近驰名,许多外地省市都建有驻津办事处,一时达到鼎盛,人称“北有沙市,南有津市。”
时过境迁,及至20世纪末叶,随着水运式微,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崛起,昔日的黄金水道优势遗失殆尽,传统工业面临产业洗牌和体制改革,加上幅员、规模、资源上的先天不足,在新一轮竞争浪潮之中,津市的发展竟慢下脚步,陷入了低谷。
面对困局,津市人民没有消沉。新世纪以来,几届市委、市政府带领28万人民,率先推行税费改革、国企改制等几大改革,鼎新革故,轻装上阵,锐意求变。紧扣老工业城市的市情,狠抓“工业立市”,推行招商首位战略,励精图治,奋力赶超,使得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规模企业发展到77家,汽配、盐化、纺织、造纸、食品五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建材、生物制药两大新兴产业生机勃发,工业增加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去年获批为“省级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从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60多家,成为发展中的工业新城。
津市,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脱胎换骨,焕发新的光彩。一条二次崛起的复兴之路,正在津市人民脚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和幅度,不可阻挡地铺开。
到津市后,我在一次全市大会上讲了这样的话:“当前,津市发展方兴未艾,令人振奋。但爬坡发展和区域竞争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决定了津市的振兴大业必将是持久战,不会是速决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大刀阔斧、只争朝夕的锐气,更需要卧薪尝胆、长期坚持的韧性”。对于我,这既是一种肺腑感言,也是一种慷慨激励,更是一种庄严承诺。
津市,是一脉活水
春天,只要你站在嘉山顶上,就会发现,满眼是大片大片油菜花铺就的金黄,澧水如一条巨大的蓝色缎子,自北向南而来,受了山势拥绕,缱绻围着嘉山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向东直奔洞庭而去。这条微笑的弧线,系起了山与河的缠绵,云与水的依恋。津市人叫它“澧水大转弯”。
沿“澧水大转弯”,上溯到“兰津古渡”,穿过深远的时间隧道,我们仿佛能看见一幅生动鲜活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上演。
试从津渡出发,溯澧水而上,木帆船可直达石门、慈利、大庸、桑植。经溇水、渫水、道水、涔水等支流可分别驶入慈利、鹤峰、石门、临澧、澧县等地。若顺澧水而下,可与湘、资、沅水等连成河网水系,直通洞庭湖,过城陵矶而入长江。
据史载,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远近商旅舟楫蜂拥而至,傍津设市,“兰津”已成为千户之聚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最大港口。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其景象则为“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座,炊烟万户”。其时的津市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辏之区”。
自明代万历年后,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十三省市移民,借澧水黄金水道蜂拥而至。一时间,川话、粤语、吴音、秦腔等南腔北调,岭南、江浙、中原、三秦诸地文化,在兰津渡口流动、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集川、鄂、皖、赣、湘、粤等为一体的独特商埠文化。
津市人为十三省市移民后裔,必然融通了十三省市人的价值理念、思维定势和生活习俗。按照一位津市作家的话说,就是“有以山东移民为代表的北方人的豪爽,有以陕西移民为代表的西部人的坚韧,有以江浙移民为代表的东方人的务实,有以广东移民为代表的南方人的精明,属于杂交型、复合型的文化性格”。④
嘉山巍峨,澧水畅流。我在想,今天我身边接触的津市人,一个个睿智的思想,俊朗的面庞,强大的气场,正在用智慧、大气、勤奋、包容、进取的津市精神,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兰津古渡新历史,岂不是移民文化在新时代最好的再现、诠释与张扬?
澧水河是津市人的母亲河。它源头活水,流淌裹挟千里,渡来了一座城市,带来了兼收并蓄的文明,见证了发展的城市之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兰津之盛,诚然拜澧水河所赐。然而,河兴河殇,潮起潮落,历史走到了今天,津市的命运岂能还要系于一条河的涨涨跌跌?
为了突破交通瓶颈,摆脱“水运依赖”,一代又一代的津市人,前仆后继,全力攻坚,艰辛寻求“交通突围”。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至今天,横跨涔水、连接洪湖、打通东出口的涔水大桥即将于今年5月通车;澧水河上,两个高规格的千吨级码头已经启动建设;穿城而过的两条高速,二广高速公路即将于年底通车,安慈高速也已启动建设,一个立体、多元、通达的津市交通路网,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
面对涛涛澧水,我们仍应深怀感恩,永葆敬畏。
津市,是一座新城
城市不大,方圆几百公里,却是有山,有河,有湖,有桥,有林,有庙,一应俱全。就连宗教,也曾是佛、道、基督、天主、伊斯兰五大宗教同驻一城,除了天主教,其它四教至今仍有庙堂场所。可谓水从城下过,湖在城中栖,城在山下坐,景在城头驻,人在画里游。
宗教气质的晕染,移民文化的熏陶,使得小城有一种安逸、内敛、从容的气质。
津市人有着浓厚的城市情结。这一年多来,我经常在想,津市的特点,是否可用三句话来概括:核心在工业,特色在农村,潜力在城市。
2012年4月,我带队赴广西柳州市、湖南株洲市和攸县等地,学习考察城市工作。一路马不停蹄,目不暇接,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曾被津市人引以为荣的城市,不仅早已风光不再,简直是差距惊人,真是感觉“坐不住”。回津之后,市委书记王学武同志召集全体市级领导,扎扎实实开了一整天的城市工作务虚会。会议成果斐然,把城市工作提升到全市战略层面,明确在坚持“工业立市”的同时,力抓“城建靓市”,强调两个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大家高度统一了认识,激发了干劲,在全市上下吹响了城市工作的号角。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南工北商、西提东扩”的城市规划思路,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东城开发,引进并启动了预期总投资60亿元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去年一年,在财政状况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投入城市建设,就拿了1亿多元,相当于全年一般预算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春节前,政府投入近千万元,实施春节夜景亮化工程,澧水大桥、皇姑山电视塔、城隍庙城市钟、后湖等城市标志景点都扮上了华彩盛装,节日小城的夜晚,处处霓虹闪烁,“火树银花不夜天”,让回家过年的外地游子,领略了家乡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
提起津市的城市,后湖是绕不过的地方。
“后湖,与街俱远,碧烟断处,红桥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于红尘荫中。晚艇芰荷,夕阳萧鼓,览胜者恒于斯”。⑤
后湖位于城区中心,原名白杨湖,后随澧水北岸日渐淤积,城市兴起,湖泊后移,遂称“后湖”,后因桥岸分割,划出“东湖、中湖、西湖”,亦称“三湖”。清代初年,后湖有湖汊沟港直通澧、澹两水。其时水面舟楫泛波,桅帆照影,自是一幅水乡城廓图。民国后,因水汛频仍,泥沙淤积,加之垃圾倾泄,填湖造房修路等,使得湖面锐减。曾几何时,后湖污水直排,湖畔乱搭乱建,水质被污染,气味熏人,市民谈“湖”色变。
接过前任的接力棒,本届市委、市政府斥资数千万元,以东湖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北区管网改造,治理三湖水质,搞好沿岸亮化、绿化,打造东湖景观,拆除沿岸违章建筑,使得后湖水清了,灯亮了,空气清新了,路好走了,沿湖散步的市民一天天多了起来,“城市之肺”重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每当华灯初上,我喜欢沿着三湖漫步,融入到三三两两的人流之中,感受城市的体温,分享市民的欢欣。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我已经全然走进了津市,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津市人。
2012年2月8日,我在津市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作了来津市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就引用一段,作为文章的结语吧:
“津市初为澧兰之地,以渡而名,因商而兴,凭工而强,文化厚重。作为津市的一名新市民,感觉到津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感受到津市人民善良聪慧,务实奋进。回首过去,我们充实、无愧、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自信、坚定、沉着。尽管津市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夯实的基础、发展的势头、蕴藏的潜力令人信心倍增,受到的关注、拥有的影响、赢得的支持让人底气十足。市政府一定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与全市人民一道,以永不懈怠的工作激情、永不畏难的顽强斗志、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全力以赴开创建设实力津市、创新津市、宜居津市、幸福津市的辉煌前景!”(作者:罗先东)
引注:
①、引自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②、一说为车胤诗词。
③、《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④、引自王泸著《王泸话津市》。
⑤、引自《直隶澧州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