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津市小人物列传』:津市的亨利·摩尔——民间根艺家丁大洋
发表时间:2017-10-20     阅读次数:     字体:【

桥商场(原市总工会斜对面)的六楼,有一个五口之家的住户,户主叫丁大洋。他和妻子育有二女一男。大女儿丁雅,从小能歌善舞,聪颖过人。15年那年,出落成大姑娘的丁雅,因染病服用过量链霉素而致耳聋,从此走入漫漫的无声世界。二女儿丁琼,自幼身体虚弱,小恙不断,后患结核性脑炎常年卧病。第三个是个儿子叫丁明,只是“送子娘娘”把他送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孩子便已聋哑了。

丁大洋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1951年深秋,还在中学念书的他,就报名自愿入朝参战,成为一名年轻的志愿军炮兵战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在一次战斗中被灼热滚烫的炮座架撞断了一只手,当战友们将他撤离火线后,便送进了野战医院。几个月伤愈归队后,组织上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将他安排到战地宣传队工作,他无条件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为尽快适应环境投入工作,他开始学起数来宝、莲花落、快板书、笛子、二胡、口琴、手风琴、小提琴以及绘画等。两年后的1953年,丁大洋带着满身征尘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不久,组织上便选派他前往由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炮兵学院学习深造。在南京求学期间,他在认真钻研军事专业知识之余,还惜时如金地到处拜师求艺,先后多次叩拜过留法画家方干明,观赏研读过美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与傅抱石等人的丹青原作。他经常向南京颇负盛名的多位乐坛高手登门求教。他将积攒下的钱,购买了大量美术画具原料,并花上140万元(旧币,即140元),买了一把在当年看来价格比较昂贵的意大利斯特拉第伐亚小提琴。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他又接到母校通知,他将作为中国首批优秀炮兵教官中的一员,赴苏联伏龙芝高等炮兵学院深造。1962年,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病魔迫使他含泪向“八·一”军旗行了最后一个军礼。4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丁大洋在省城长沙的一家医院查出“晚期肝硬化腹水”,一年后,他再度来到这家医院复查,其病诊单上写着“多种疑难病、严重的血吸虫病和较前更严重的晚期肝硬化。”医生的病诊单,无异于一纸“死缓”判决书。于是,他开始了病榻上漫长的苦痛之旅。

或许培根的话说得对,奇迹大多是在厄运中产生的。自从省城带回一纸“死缓”判决书以来,他的全部生活内容便是卧床、吃药、打针。真弄不清他怎么就在戚戚冥冥中撕毁了死神的请柬,竟走下病床活过来了。对于他来说,也许不幸一种财富。这种财富,使他产生出一种誓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种抗争在支付着他生命苦旅的同时,还激励着他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让大自然的树根与卵石为他支撑起生命的精神家园。丁大洋对树根与卵石的痴迷,源出于近代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启示。这位艺术大师曾在贫病交加中险些陨命,就在他生命的燃点十分微弱时,他竟惊奇地发现,大自然中的根卵,能够以特殊的色彩为他注入生命的活力,能够为他重新点燃起生命的火花——曾经“死缓”的丁大洋,决意步亨利·摩尔的后尘,毅然朝着艺术炼狱走去。

晨雾。暮霭。酷暑。风雪。长年累月,在津市的河谷山川,在他乡的原野村落,一具瘦骨嶙峋的身影,伴着一把镢头,一只竹筐,一个麻袋,在孤独地跋涉着,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些什么。

在津市大街浇筑柏油的公路旁,一只大锅里烧熬着柏油,丁大洋路过,一眼发现灶膛内一根正燃着的大树兜,他立刻走过去,边按住树兜边对一旁的工人师傅说:“师傅,打个商量,这个树兜就不烧了好吧?我想要,我马上去家里背一捆劈柴来换好吧?”“换?你要换这么个烂兜子有什么用?”工人师傅望着黑瘦的丁大洋不解地说。“我有用的,有用的,”丁大洋边说边将那节树兜拖出灶外,“师傅,我马上拖柴火来换。”工人们相视一笑,然后对着有点迂气的丁大洋说:“算了,一节烂兜子,还回家拖什么柴火换,搞包烟抽算了。”丁大洋听后连连点头,随即掏钱买了包烟递给工人师傅。尔后, 这节树兜,便是日后丁大洋参加湖南省首届根艺大展的得奖作品《天问》——三侣大夫屈原峨冠博带,临江而立,面对茫茫江天,仰视幽冥太虚,悲歌长吟,其形神兼备,感天动地!

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丁大洋应约为这里的一家大型建筑制作根艺作品。一天,他独步户外,当走到一家民房的旧墙根时,他站住了,凭着一种本能的艺术感觉,他发现这墙根处塞在墙洞中的一根粗树桩,是他构思中的某个作品的雏形。于是,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径自走进了这家屋子,并和年迈的房主人搭讪起来。“老妈妈,您好啊。”丁大洋面带笑容地说。“你是哪个?你要干什么?”面对眼前的不速之客,女主人显然很警觉。“您别急,老妈妈,是这样的。”丁大洋生恐误会,连忙说出原委,“我是津市人,是你们这儿的单位借来搞事的。我刚才看到您屋后墙洞内有一节树桩,我想作别的用,如果您要钱的话,我就用钱买,如果您不要钱的话,我就找砖块给您堵上,您看行吗?”湘西老妈妈一听,连忙说:“一个烂桩值不了钱,你有用就搬走吧。只要去后屋菜园地搬些砖头堵上就作数了。”望着淳朴可亲的湘西老妈妈,丁大洋十分感激。这节树桩,就是后来成了竖立在某市广场上的大型根艺作品《神鹰》。这只神鹰,仰视高天风雨,意欲凌空展翅,令观者情怀激越,顿生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无涯神韵。这件作品,后来参加了湘鄂边区博览会获得金奖。博览会期间,观者如云,大家围在这件作品四周,赞不绝口!……

在津市新洲,丁大洋走进了这里的一家木材加工厂。他穿行在横陈于地上的废材角料之间。这些弃置不用的废材,只为工人烧饭与取暖之用。奇怪的是,在丁大洋眼里,这些被踩来踏去的无用之物,竟使他产生了构思作品的艺术灵感。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几何形状各异的质材和上面自然生成的木纹,能拼解出一幅幅图画。他随即找到这里管事的人并说明来意,希望出钱买一批经他选定的废材。管事的人很爽朗, 连连点头答应。就这样,丁大洋背回了一大捆废弃的边角木材。一堆废材,一份执着,一副有着良好艺术感觉的大脑,便一下将奇迹推到人们的面前,这就是丁大洋利用废材的异形和纹路制作出来的大型根木系列组画——《黄河》。这个系列组画《黄河》,将若干经过艺术加工的各种色调和层次的块面材料加以精巧拼合,成为总长12米,由26件单幅画组成。作品借材质形态的变化和浑然天成之纹理,表现黄河万里风情的磅礴气势和神韵。比如《黄河船夫曲》的根木画里,一张张牛皮筏上,船夫正迎排空浊浪奋力搏击,恍若听到船夫号子和黄河咆哮,其声震天宇之势,气吞山河。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画里,远天处隐隐然一线水流,茫茫间水流直上而下,迄逸盘绕,汤汤黄水不舍昼夜,叫人想起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妙诗句。除此之外,比如还有《黄河日出》中的高天艳阳;《黄河月夜》中的当空皓月等,让人产生一种辉煌而浪漫的艺术遐想,令人称奇。丁大洋曾在这个根木系列组画中精选了其中的几幅作品,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博览会,曾受到美术大师刘开渠先生和美术界专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他的朋友,我常常出没于丁大洋蜗居的那个没有彩电、冰箱、收录机和组合家具的住处。在逼窄的屋子里,我有幸观赏到了他多年来创作的200余件根雕、卵石、盆艺及根木画等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有《忠魂》、《天问》、《神鹰》、《北京猴人》、《女娲补天》、《狮捕》、《耶稣复活》、《思凡》、《美人鱼》、《兰亭春风》、《吴牛喘月》,以及系列组画《黄河》等。其中得到全国各种大奖赛和博览会评选得奖的作品多达80余件。他的作品被各地报刊登载,好评如潮。中国盆景根雕艺术家苏本一先生给他亲笔写信说:“大洋先生,看了您的作品,令人激动。您对盆景根艺造型的美学造诣颇深,望继续开拓创新,为根艺界再添奇葩。”中国根艺家协会秘书长致函丁大洋:“早闻听你的大名,你发表的作品及根雕美学文章极有见地,由此推及你的艺术修养之深厚,望能继续将作品及文章介绍给读者。”中国著名根艺家朱兴安相识丁大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慨,遂与他频频通信,特荐他入选《国际旅游年中华奇石名人录》。《中华奇石博览》杂志主编专门撰文推介丁大洋,并专函委任其为该刊江南地区客座主编。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观赏过他的作品后赞叹不已地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奇特的艺术(指根木组画),真叫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近年来,盛邀他参展参赛参会的邀请接踵而来 ,如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函邀其展出; 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盆景根雕艺术家联谊会嘱其携精品参赛;江苏无锡根艺研讨会请他赴会宣读论文;日本大阪特约他赴日举办个人展;国际盆景根艺会议专函邀其参加会议,并参加会期内的作品展出等等。

一份份烫金的请柬,一封封热情的函邀,无疑是艺术家成功天平上的砝码。作为一个曾经是“死缓”的病人,艺术上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富足起来,他依然只能以贫病之躯托词婉谢国际国内的多次盛邀。这中间唯一的一次例外,便是他携作品参加中国第三届根艺优秀作品大展。他知道这个由刘海粟、王朝闻任顾问,刘开渠任展评主任的大展对他是多么重要。另外,那个聋哑的儿子,一直吵着闹着要去北京看天安门也是个原因。于是,他凑齐了旅费,带着儿子和作品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岂料好事多磨,好人多难,在火车上,他的钱包被人扒走了。这钱包内不多的钱是他父子支付往返路途费用的保证,钱被扒走,身无分文,这父子一个星期的时间怎么过?儿子丁明倚着父亲哭了,丁大洋抱着作品噙着泪,在难捺的焦灼和无助的叹惜中,病残的父子到了北京。展览会期间,当留连忘返的人群驻足于丁大洋作品展台前观赏作品,并希望与作品主人见面要求签名时,才知道这作品的主人因无钱交费住不上宾馆, 父子两人只能借宿在展室一角的情况后,人们深深地感动了。展馆负责人闻听此事后极为关心,当即派人将丁氏父子接到宾馆,并告诉他们,展馆负责其食宿和返程车票,以及在京游览的费用。听完这番话,父子两人哭了……

若干年前,著名的桃花源风景区接纳了这位从死亡线上走过来的艺术家。他们将丁大洋从津市接到桃花源,并为他的作品专门新辟了一个根雕艺术展览馆,这是为一个从生命奇迹中走过来的成功者安置的一座艺术宫殿。丁大洋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在战胜自我的命运抗争中,赢得了生命和艺术的微笑。作为一个贫病交加的市井普通人,他的成功,应该引为津市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上一篇:『教育』津市市博物馆青少年课堂
下一篇:『荟萃』文体广新一周动态汇览

Copyright © 2022- 津市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津市市孟姜女大道648号   联系人:周昊馨   电话:0736-4213756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72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